這個端午,可以說是“動”感十足,除了吃粽子、掛艾草,多地持續上演限定版“速度與激情”。在安徽宏村,游客可以體驗微縮龍舟賽;在“中國龍舟名城”浙江溫州的瑞安市,迎端午萬人拉歌賽火熱開賽;在福建福州,當地更是依托龍舟文化推出多條內河游航線,串聯起了多個歷史文化街區和潮流商圈……
古老的賽龍舟為什么又火了?我想,這項傳承千年的民俗活動,早已超越體育競技本身。賽龍舟的熱潮里,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體驗“百舸爭流”之余,大家還可以盡情地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此刻,民俗文化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記載,很多年輕人更是將“體驗感”“參與感”進行到底,穿著漢服去參與龍舟文化節,在鑼鼓聲中為龍舟競渡助威吶喊。
不僅如此,和火爆“出圈”、火出國門的“村超”一樣,賽龍舟成為全民參與的賽事。在這個過程中,不難發現,借助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今年多地升級版龍舟賽更是打開了文旅新賽道,從賽龍舟等傳統民俗吸引大批游客觀賽、消費,再到“龍舟+文創”“龍舟+集市”等“花式整活”,龍舟產業鏈再度成為地方文旅的“流量密碼”。比如,北京通州的端午龍舟大賽全面提檔升級,5月31日至6月2日在通州大運河畔呈現一場“海陸空”嘉年華,預計吸引近10萬群眾觀賽參與。
除此之外,賽龍舟更藏著跨越千年的精神密碼,承載著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底蘊,這是中國人的精氣神,是中華兒女團結拼搏的昂揚精神,必將持續為產業發展賦能。隨著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長,“龍舟經濟”的每一次破浪前行,都將是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也必將為假日經濟注入澎湃動能。
晶采觀察,下期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