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沽源鄉間,攤鋪機的轟鳴喚醒了沉睡的土地。在閃電河鄉新民居旁,新鋪的瀝青路面泛著油亮的光澤,宛如一條黑色絲帶蜿蜒向遠方。這是沽源縣2025年首批“四好農村路”施工現場,12條總長35公里的鄉村公路正同時動工,將為8個鄉鎮的13個行政村送去出行變革。
而在更廣闊的縣域版圖上,一幅“高速穿境、鐵路轟鳴、公路成網”的交通畫卷已悄然鋪展,讓這座壩上小城正經歷從“交通末梢”到“區域樞紐”的華麗轉身。
鄉間公路串起萬家燈火
在四人溝村,68歲的王大爺看著機械設備往來穿梭,心中充滿了憧憬:“過去拉點莜麥去鎮上,三輪車要顛一個小時,這路修好了將來可就省事了。”他腳下的3.9公里瀝青路,是此次“四好農村路”的重點工程之一。項目不僅給老路“穿新衣”,還為偏遠村落新建水泥路,由“毛細血管”到“主動脈”的升級,在沽源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來,全縣累計投入1.4億元,新改建了農村公路總計110公里,使得農村公路通車里程增加至1863公里。此外,還投資3.28億元用于村街道路的建設,總面積達到302.88萬平方米,讓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如今駕車穿行沽源鄉間,只見瀝青路在草原與農田間起伏,太陽能路燈沿著縣道整齊排列,滿載蔬菜的冷鏈車與載著游客的旅游大巴擦肩而過,勾勒出“出門有路、路路暢通”的鄉村新圖景。
如果說農村公路是“神經末梢”,那么國省干線就是“血管動脈”。省道S301白土窯至縣城段施工現場,挖掘機正揮舞長臂填筑路基,遠處的橋墩已拔地而起。“這條路為雙向四車道,建成后將成為沽源西部的景觀大道。”項目主管副局長馬玉龍介紹。作為“三橫六縱”路網的關鍵節點,沽源境內7條國省干線總長388公里,與海張、張承、二秦3條高速形成“黃金三角”,讓沽源到北京的車程縮短至3小時。更令人期待的是太錫鐵路的進展——這條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命線”上,沽源段橋梁隧道工程已全面展開,未來高鐵站將成為連接草原與都市的新門戶。
民生溫度融入交通細節
每天清晨五點半,沽源縣11路公交車準時發車。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乘客上車時無需投幣刷卡——自2023年起,沽源實現城市公交全民免費乘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讓73臺公交車在9條線路上穿梭,500米半徑內必有公交站的布局,讓“免費出行”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幸福。
鄉村出行同樣迎來品質升級。19條農村客運班線、194個候車亭構成的“村村通”網絡,讓偏遠村落也能按時坐上“便民車”。閃電河鄉的客運司機陳浩每天往返3趟,車廂里常常塞滿村民的農產品:“以前路不好,客車開不進來,現在每周都有固定班次,老鄉們的莜面、胡麻油不愁賣了。”更貼心的是公路養護的“繡花功夫”:全縣每年整修885公里路肩邊坡,在公路兩側栽種13萬株花卉,讓每條路都成為“車在畫中行”的景觀帶。冬季清雪更是一場硬仗——675臺次機械、657人次清雪隊伍,確保冰雪天公路始終暢通如砥。
車輪轉動激活縣域經濟
在閃電河鄉的蔬菜大棚基地,菜農們正將剛采摘的西蘭花裝車。新修的瀝青路直通高速口,讓這些“壩上鮮蔬”12小時內就能擺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路通了,訂單翻了三倍。”合作社負責人張建軍算起賬來:過去因道路顛簸,蔬菜損耗率高達15%,現在全程冷鏈運輸,損耗率降到5%,每畝效益增加800元。交通紅利催生的不僅是農業升級,更讓沽源的生態資源變成“真金白銀”。草原天路沽源段的規劃圖上,一條藍色虛線蜿蜒穿過老掌溝與閃電湖,串聯起9個重點景區,形成“快進慢游”的旅游環線。2024年全縣旅游接待量突破2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1億元,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功不可沒。
最具想象力的變革發生在太錫鐵路沽源站周邊。一片開闊的空地上,綜合物流樞紐基地的藍圖已初具雛形。這個集鐵路貨運、公路中轉、冷鏈倉儲于一體的“超級樞紐”,將成為京津冀對接晉蒙的“物流驛站”。“蔬菜、新能源裝備都能在這里中轉,預期年產值突破兩億元。”縣交通局負責人展望道。當交通不再只是基礎設施,而成為產業升級的“加速器”,沽源的發展邏輯正發生根本轉變——從“借路通行”到“以路興業”,一條條公路正在激活縣域經濟的“滿盤棋”。
暮色四合時,沽源縣城的公交仍在穿梭,鄉村公路的太陽能路燈次第亮起。從縣城高點俯瞰,高速公路如銀鏈穿越草原,農村公路似蛛網遍布村落,太錫鐵路的橋墩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影子。這是一座因路而興的城市的日常,也是千萬公里“四好農村路”編織的中國故事的縮影。當車輪碾過泥濘,當坦途通向遠方,沽源人正踩著交通升級的鼓點,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記者 王映華 通訊員 趙晨陽 王曉曦)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