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
張家口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協會的十年實踐,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詮釋。通過黨建引領聚7000余能人資源,構建技術、資金、市場、信息四大賦能平臺,將分散的“小農經濟”轉化為25條產業鏈的“共富引擎”,探索出“服務—信任—共贏”的鄉村振興新范式。從菌棒上的科技攻關到“張農優品”的品牌出海,從單戶年入萬元到2.8萬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這場由黨組織牽頭的能人實踐證明:破解鄉村發展困局,既要激活“人”這個關鍵變量,更需構建“鏈”的聚合機制。當黨旗插在產業鏈上,鄉土能人便成為撬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支點。
赤城縣的山腳下,口蘑種植戶李建國蹲在自家大棚前,眉頭緊鎖。菌棒上的黑斑像一塊塊傷疤,吞噬著他一年的心血。“再這么下去,損失可就慘了!”他攥著枯死的菌棒,聲音發顫。十幾年前,這樣的場景在張家口農村并不罕見。分散的農戶、短缺的技術、斷裂的資金鏈,讓許多像李建國一樣的農民在“單打獨斗”中舉步維艱。
轉機始于2016年。張家口市委組織部本著抓黨建促發展,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為農村培養經濟人才。將全市7611名村書記、黨員和致富能人聚集在一起,農村致富帶頭人行業協會應運而生。誰也不曾想到,這個起初被譏諷為“空架子”的組織,竟在十年間織就一張覆蓋25個產業的網絡,讓“小散弱”的鄉村經濟蛻變為“鏈式發展”的共富引擎。
散沙如何聚成塔?
黨建引領聚合能人資源
“第一次開會,近一半人中途溜號。”協會秘書長姜萬海至今記得協會成立之初的窘境。此時,農戶對“抱團”充滿懷疑:“同行是冤家,憑啥信你?”更現實的是,協會既缺公信力,又無穩定的經費保障,連打印材料的紙都要省著用。
經費短缺、信任缺失、組織松散三大難題橫亙眼前,如何讓分散的能人“擰成一股繩”?
轉機藏在“黨建引領”的密碼中。市委組織部將協會定位為“第三支隊伍”,依托市委組織部,建立起“市協會—產業分協會—縣級分會”三級網格,推動成立基層黨組織42個,基層工會組織15個,按專業技術建立服務組織42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協會按馬鈴薯、燕麥、養殖等產業劃分25個組織,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把分散的能人擰成“專業縱隊”。“沒想到黨旗真的能插到產業鏈上!”在沽源縣馬鈴薯種植基地,黨員大戶王建軍指著田間的“黨員示范崗”說:“過去各村各干各的,現在大伙兒技術共享、風險共擔。”
協會的公信力也在實踐中逐步積累。2018年,當傳統海棠苗木和鮮果銷售市場趨于飽和時,懷來御棠源生態農業負責人王鑫站在基地前心急如焚。協會的介入讓危機化為轉機。姜萬海帶隊調研后,在御棠源掛牌成立“八棱海棠專家工作站”,專家團隊扎根田間,他們攻關景觀造型技術,原本單株售價幾十元的普通苗木,經藝術整形后身價暴漲至數百元;為企業謀劃新賽道,將海棠果加工成果干、制作成飲料,延長產業鏈條,打開全新的市場大門。廠房建設的關鍵節點,資金缺口又像攔路虎般橫在眼前。協會立刻化身“及時雨”,積極協調市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2019-2020年,2000萬貸款如汩汩清泉注入企業,加工廠拔地而起。如今,御棠源生態農業年產值已飆升至4500萬,相較2019年的2000萬,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這場“翻身仗”讓協會聲名鵲起,更讓農戶明白:黨建引領不是虛詞,而是實實在在的“信用背書”。
怎么把農村資源串成鏈?
四大平臺激活鄉村DNA
“農村經濟發展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把資源串成鏈的手!”協會瞄準技術、資金、市場、信息四大要素,搭建平臺,將分散的要素串聯成鏈,構建起鄉村經濟的“賦能系統”。
協會調研發現,超七成會員企業“缺技術”。2019年,在市科協的支持指導下,成立了張家口農業科技服務協會。協會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北方學院、張家口農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引進人才科技人才150名,建立了26個農業專家工作站,7個科技小院,成體系的為會員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彼時,赤城縣口蘑種植戶因技術滯后面臨虧損。“我一個地里刨食的農民,專家的門在哪都摸不到。”李建國蹲在地頭嘆氣。協會領著市農科院與河北北方學院專家團隊到赤城時,李建國半信半疑地遞上發霉的菌棒。三天后,一套溫控系統和菌種改良方案擺上案頭。“溫度波動超過2℃就會污染,得用數字化監控。”專家的話讓李建國目瞪口呆。一年后,赤城口蘑不僅攻克污染難題,還開發出系列衍生產品,產值不斷提升。如今,協會150多名專家成了“田秀才”,他們的工作日志上印著同一行字:“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資金的血脈也在悄然打通。2019年,協會和張家口市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協會推薦、農擔擔保、銀行放款”的合作模式,拓寬了協會會員和相關產業的融資路徑。協會從7000多名會員中篩選推薦優質客戶并監督資金使用。曾經沽源馬鈴薯面臨著小散弱局面,在產業升級上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協會了解情況后,為會員向市農業擔保公司申請到了首筆貸款,貸款下放后,協會每周派人巡查,確保資金用于種薯采購和設備升級。如今,沽源馬鈴薯300家會員累計獲得5億元貸款,種植規模達30萬畝,2.8萬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截至目前,通過協會推薦累計為協會會員放貸12億元。擔保公司經理如今逢人便夸:“這些穿膠鞋的會員個頂個得有信用!”
市場的春風隨著信息平臺拂過山坳。在蔚縣雜糧科技小院,新農人張文富正對著手機直播:“‘張農優品’黃小米,熬粥能結三層油皮!”鏡頭外,他父親感慨萬千:十年前,他家小米只能堆在院里喂雞,如今通過協會對接的電商平臺,年銷數十萬斤。樹棠牧業通過協會牽線搭橋,助力他與種草企業、屠宰企業實現精準對接,構建起“飼料生產—養殖—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顯著提升了養殖戶的市場競爭力,賦予他們與行業巨頭談判的底氣。“單打獨斗的農戶,連超市的準入門檻都難以企及,但有了協會的引領,我們成功叩開了京津市場的大門!”
一人富咋變萬家興?
頭雁振翅群雁齊飛
在懷來縣官廳湖畔的葡萄園里,農戶張強正仔細修剪著藤蔓。陽光透過智能溫控大棚的玻璃頂灑下,他是這里的“土地入股社員+技術員”。三年前,他還是守著五畝薄田的普通農民,如今卻成了“三金農民”:土地流轉金、工資、分紅年入超3萬元。“以前種玉米看天吃飯,現在跟著合作社干,收入翻了四倍!”張強的笑容里,藏著張家口農村致富帶頭人協會“從一人富到萬家興”的共富密碼。
協會成員亞雄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穩固的訂單基地,做強做大蔬菜產業,帶動千家萬戶靠種菜、賣菜脫貧致富。目前,他們為農民提供精準的培訓,把致富經驗和科學技術傳播給農民,同時為他們提供優質的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等,產中加強管理指導,產后按訂單收購農民的產品,讓所有訂單農戶豐產豐收。訂單農業對于農民來說等于給農產品上了“保險”,市場風險基本上由企業承擔,深受農民的歡迎。同時打造獨具特色的“辣椒小鎮”,推動“壩上鮮”走出國門。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林經營的崇禮崇和農業有限公司,建成700畝新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這里的彩椒合作社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許多村民通過參與育苗、種植、采摘等工作來增加家庭收入。
從張林的彩椒合作社到“壩上鮮”的出海之路,農村致富帶頭人行業協會將個人致富與集體增收形成“共生紐帶”,真正實現從“一人富”到“萬家興”的蛻變。
燕麥、口蘑、葡萄……姜萬海翻看著協會會員產品目錄,感慨頗深。十年前,這些“養在深閨”的土貨,如今通過25條產業生態鏈走向世界。窗外,聯合播種機在連片田野上轟鳴,曾經零散的耕地已連成智慧農場。
農村致富帶頭人行業協會的實踐揭示了一條鐵律:破解鄉村“小散弱”,除了政府和市場之外,還需要黨建引領的社會組織,以平臺思維整合資源。當協會成為農戶“離不開、信得過、靠得住”的另一個平臺時,分散的個體便自然凝聚為產業鏈上的明珠。
正如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郭建仁所言:“鄉村振興,既要選對人,更要建對機制。”這套機制,正是黨建引領下的“服務—信任—共贏”閉環。在這里,協會不是旁觀者,而是產業鏈的設計師;農民不是被動參與者,而是共富路上的主人翁。這或許正是中國式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 (記者 王映華 馬國萍 通訊員 郝雅奇 韓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