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防范處理關鍵時刻能保命
近期,一則27歲女子疑在海南某地被蛇咬傷身亡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由此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動物致傷救治的全網(wǎng)大討論。隨著夏季的到來,各地動物傷人事件進入高發(fā)期,無論是在家或是外出,一旦遭遇動物咬傷、抓傷后該如何應對和處理?在張家口地區(qū)是否也存在著毒性較強的蛇蟲?在突發(fā)狀況的處置中,動物致傷門診能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圍繞上述相關話題,記者于日前進行了走訪。
被動物咬傷掛什么科?
6月10日,一場以動物致傷救治為主題的學術活動在我市舉行,會上首次確立了張家口地區(qū)動物致傷救治質量評價標準,至此,動物治傷如何處理,有了一套更標準更科學的處置流程。值得一提的是,會上邀請了張家口市動物致傷質控中心主任、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常務副主任鄒建平,結合過往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對開展動物致傷門診的意義和作用等進行了詳盡介紹,為全市動物治傷救治標準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依據(jù)。
在市第一醫(yī)院,盡管動物致傷門診已經(jīng)開設了近兩年,但很多患者對這個全市首家、全省第二家動物致傷專門的處置門診,還是有些陌生。
那么動物致傷門診與一般的疫苗接種門診有什么區(qū)別呢?鄒建平介紹,過去,患者被動物咬傷,抓傷后,一般選擇掛急診,大部分急診在接診后,主要進行傷口處理和疫苗接種。但是隨著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家養(yǎng)寵物的增多,臨床上接診的動物致傷病例呈現(xiàn)出日益多發(fā)的趨勢,涉及到的致傷動物也愈發(fā)多樣。除普遍的貓狗抓咬傷外,還有倉鼠、荷蘭豬、松鼠等嚙齒類動物咬傷,牛、羊、馬、豬等家畜咬傷,野豬、黃鼠狼、獾等野生哺乳動物咬傷、蛇咬傷,馬蜂、蝎子、蜈蚣等蜇傷,以及禽類啄傷等不同情況,這就需要一套更加規(guī)范完備的救治體系和一支更加專業(yè)的醫(yī)護團隊來應對各類突發(fā)狀況。
正是針對這樣的需求,2023年,市第一醫(yī)院東院區(qū)進一步細化分工,抽調部分業(yè)務骨干,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動物致傷處置門診,通過配備先進的狂犬病暴露傷口處置設備、冷鏈系統(tǒng)及專業(yè)救治團隊,為市民提供規(guī)范化狂犬病暴露后預防處置、破傷風預防及定點治療、蛇咬傷救治、傷口精細化縫合等一站式服務,降低各級各類動物致傷感染風險,提升相關事件的救治效率。
受傷后疫苗怎么打
近日,隨著氣溫持續(xù)升高,動物致傷門診量持續(xù)增加。“隨著夏季的到來和氣溫的增高,貓狗等動物情緒容易變得煩躁,攻擊性增強,加之人們穿著較為單薄,皮膚暴露較多,增加了動物致傷風險?。”鄒建平指出,僅去年一年,門診就接診了各類動物致傷病例3050例,其中貓狗抓咬傷的比例合計占到了總數(shù)的93%以上。除流浪貓狗外,更多的劃傷、咬傷來自于寵物。
對比過往數(shù)據(jù),近年來的寵物致傷現(xiàn)象也發(fā)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鄒建平表示,此前狗一直是我市最主要的致傷動物。但以去年為例,全年接診的貓抓傷病例1559例,狗咬傷病例1278例。貓致傷的比例已經(jīng)超越了狗,成為了我市致傷率最高的動物。對此鄒建平認為,這很可能與近年來興起的擼貓熱潮有關。
除貓狗外,該門診去年還接診了213例其他動物致傷的病例。按比例高低分別為嚙齒類(如倉鼠、松鼠、荷蘭豬),家畜類(牛、馬、羊等),野生動物(如野豬、黃鼠狼、獾等)及昆蟲類(如馬蜂)。此外,也包括了少數(shù)被蛇、蝎子、蜈蚣及蜱蟲等咬傷的案例。
“動物致傷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家養(yǎng)寵物一定要及時給寵物打疫苗。接觸野生動物,一定要提前做好防范。”鄒建平說。有些患者,被寵物抓傷后,覺得寵物打了疫苗,自己就不用再打。鄒建平提醒,動物接種疫苗后咬傷抓傷人,為了安全起見,仍然需要接種狂犬疫苗。如果已經(jīng)接種狂犬疫苗的人再次被咬傷,抓傷,如接種疫苗時間小于三個月,僅需用清水、肥皂處理傷口即可;若超過了三個月,則需要再清理傷口后再次接種兩支加強疫苗。
我市境內兩種毒蛇尤需警惕
27歲女子疑在海南某地被蛇咬傷身亡事件發(fā)生后,很多市民擔憂:張家口地區(qū)是否也存在毒蛇?它們都分布在哪些地區(qū)?是否有傷人的可能?
相關部門資料顯示,目前張家口轄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的蛇包括白條錦蛇、黃脊游蛇、黑眉錦蛇等9種,全域均有分布。其中含劇毒的一種,為中介蝮蛇;微毒的一種,為虎斑頸槽蛇。
中介蝮蛇,俗稱“七寸蛇”“土丘子”“地扁蛇”,頭體長420—610mm,尾長66—110mm,頭窄長且扁,背部具土黃色或灰白色細橫紋,主要棲息于山區(qū)、石隙、灌叢中,常分布于海拔950—2100米處,以鼠類、蜥蜴及鳥類等為食。
虎斑頸槽蛇,俗稱“野雞脖子”“竹竿青”,頭體長315—810mm,尾長90—160mm,體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軀干前端兩側有黑色與橘紅色相間排列的斑塊,棲息于山區(qū)、丘陵、平原的近水域地帶,主要以蛙類為食,亦捕食魚、鳥、昆蟲等。行動敏捷,受驚擾時身體前端常平扁豎起或做“乙”狀彎曲。
“兩類蛇在我市各縣區(qū)均有分布,但多見于崇禮、涿鹿、蔚縣和赤城等地。”鄒建平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即便是同一種蛇,在不同地域內,其毒性也各不相同。綜合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我市范圍內,崇禮地域內的蛇毒性最強。
如何快速判斷自己是否被毒蛇咬傷?鄒建平表示,被蛇咬傷后,如果發(fā)現(xiàn)傷口處有1至2個牙痕,且出現(xiàn)疼痛劇烈、腫脹、淤青嚴重等癥狀,則大概率為毒蛇;若是一排牙印,伴隨疼痛輕微,傷口沒有明顯的腫脹、淤青,則大概率為無毒蛇。鄒建平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市域內發(fā)現(xiàn)的毒蛇皆為混合毒素,被咬后中毒癥狀較為明顯,只要盡快注射抗蛇毒血清,通常情況下不會有生命危險。血清注射的黃金時間為一小時內,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被咬后謹記“三個不要”
不久前,崇禮區(qū)一農婦在農田做活時被蛇咬傷,擔心危及生命,她趕緊學著影視劇里的樣子,用嘴吸出了傷口中的毒血。
“在野外被蛇咬傷后要做到‘三個不要’,其中第一點就是不要用嘴去吮吸傷口。”鄒建平說,因為伴隨著毒蛇咬傷的過程,很多毒液已經(jīng)進入到局部細胞組織里,通過用口去吸并不能夠吸出更多的毒液,同時由于被咬后傷口表面還殘存的一些毒液,毒素可從口腔黏膜直接進入體內,反而會加重急性中毒。
同時,受傷后不要用繩子去結扎傷口,更不要試圖用刀去切割傷口。因為中毒后傷口會迅速腫脹,用繩子、帶子等結扎后,很可能會在后期處理和搶救中無法取下,造成局部肢體的缺血壞死;中介蝮蛇的蛇毒是混合毒素,以血液毒素為主,用刀去切割傷口,可能會導致傷口出血不止,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鄒建平提醒,一旦被蛇咬傷后,傷者要保持冷靜,立即遠離被蛇咬的地方,不要企圖捕捉或追打,以免二次被咬;盡量記清蛇的外部特征,有條件最好拍攝蛇的照片;患肢制動,減少活動,避免加速血液循環(huán)導致毒素擴散;去除身上的束縛物,如摘掉傷口附近的手表、戒指等物品,避免腫脹后壓迫肢體;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快用清水沖洗傷口表面,減少毒素吸收;盡快前往有蛇咬傷救治能力的醫(yī)院就診。
注射抗蛇毒血清后,傷者需再接種破傷風疫苗,如果是被貓、狗、蝙蝠以及野生哺乳食肉目動物咬(抓)傷,則要在第一時間處理傷口后盡快接種狂犬疫苗和破傷風疫苗。被家畜、嚙齒類動物咬傷,除當?shù)卦霈F(xiàn)過狂犬病暴露高風險感染事件外,一般只需用清水加肥皂反復沖洗,不需要接種狂犬疫苗,但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被海洋動物、家禽類以及爬行動物等咬傷,也不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但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多數(shù)動物致傷后,都可通過清水沖洗傷口的方法應急處理,如果是被馬蜂蜇傷,則需用食醋清洗處理。
(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屈海洋)
1.本網(wǎng)(張家口新聞網(wǎng))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wǎng)”、“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jù)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wǎng)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wǎng)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 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wǎng)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