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腿打不回彎,活動一會兒才能好些;上下樓梯腿疼不已,只好邊歇邊走;蹲下就很難再起來,聽到膝關節咔咔作響……近年來,膝關節不適人群逐漸擴大,且有年輕化趨勢。5月27日的諧音是“我愛膝”,定為全國保膝日,就是在提醒我們——愛惜膝關節。市第二醫院膝關節外科京張兩地專家開展“全國保膝義診”活動。為大家提供精準高質量診療的同時,為膝蓋發聲,呼吁大眾珍惜膝關節,早保護、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膝蓋不同位置疼痛都代表著啥問題?
“膝蓋疼痛幾乎是關節外科患者的通病。不同部位疼痛代表的是不同的問題。”市第二醫院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李育成詳細解讀膝蓋疼痛的“位置密碼”。
膝蓋上方疼痛大多是股四頭肌勞損或肌腱炎,多與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肉)過度使用相關。運動愛好者、長期爬樓梯人群較為常見。
“當股四頭肌肌腱反復受到牽拉,會引發無菌性炎癥,典型表現是上下樓梯時疼痛加劇。”此外,髕骨上方的滑囊炎也可能導致該區域壓痛,常見于長期跪姿工作者。
膝蓋下方疼痛一般是脛骨結節骨骺炎或髕腱炎。“髕腱連接髕骨與小腿脛骨,長期受力會出現慢性損傷,表現為下蹲時疼痛明顯。”李育成提醒,青少年需警惕。10-15歲發育期孩子若膝蓋下方凸起處疼痛,可能是脛骨結節骨骺炎,與劇烈運動導致骨骺反復牽拉有關。而成年人膝蓋下方疼痛多為髕腱炎,常見于籃球、排球等跳躍運動愛好者。
膝蓋內側疼痛中老年群體高發,但也有年輕趨勢,多為半月板損傷或骨關節炎,常與內側半月板損傷、骨關節炎相關。半月板作為膝關節的“緩沖墊”,在扭轉動作中易撕裂,伴隨關節交鎖(卡住)癥狀。此外,退行性骨關節炎會導致內側關節間隙狹窄,表現為站立或行走時內側酸痛,X光片可見骨質增生。
“跑步時膝蓋外側疼痛,可能是髂脛束摩擦綜合征。”李育成解釋,髂脛束是大腿外側的結締組織,過度摩擦股骨外上髁會引發炎癥,典型癥狀為跑步中或跑步后外側刺痛,休息后緩解。
若感覺膝蓋“里面疼”,需警惕交叉韌帶損傷,如前交叉韌帶撕裂,常見于急停轉身動作。或膝關節滑膜炎,表現為關節腫脹、活動受限。李育成強調,若疼痛伴隨紅腫、發熱,需及時就醫排除感染可能。
“膝蓋是復雜的承重關節,不同位置的疼痛對應不同病因。”李育成說,雖然能夠根據疼痛部位和疼痛時間,自行大致判斷病情,但若疼痛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活動受限,應及時到關節外科就診,通過相關檢查明確診斷,避免盲目處理延誤治療。
肥胖讓膝關節“壓力山大”
“我的一位患者,體重從85公斤減至70公斤后,困擾他多年的膝蓋酸痛竟明顯緩解。很多患者在減重后膝蓋的病變會變輕或者更容易恢復。”李育成說,這并非個例——醫學研究早已證實,體重與膝關節健康之間存在緊密的“承重關聯”。
人體膝關節如同精密的“軸承”,支撐著全身很大一部分重量。數據顯示,正常行走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約為體重的2-3倍;上下樓梯時,壓力可飆升至體重的4-6倍。“打個比方,體重80公斤的成年人,爬樓梯時單膝承受的壓力可達320-480公斤,鐵打的膝蓋也受不了。”相李育成指出,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承受的慢性壓力將以倍數增長。 肥胖者膝關節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關節軟骨(緩沖壓力的"保護墊")因反復擠壓而逐漸變薄、纖維化,最終引發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肥胖人群患膝關節炎的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40%。炎癥反應激活:脂肪細胞會分泌促炎因子,誘發膝關節滑膜炎癥,加速軟骨退化。這種"代謝性損傷"與機械壓力疊加,形成"肥胖-炎癥-關節破壞"的惡性循環。
肌肉功能失衡:過量脂肪堆積導致下肢肌肉負荷加重,肌肉力量與關節穩定性下降,進一步打破膝關節的生物力學平衡,增加扭傷、錯位風險。
然而,相關數據顯示,每減10公斤,就相當于每天行走時少抗了一袋50斤大米。減重人群在10年內膝關節炎發生率比未減重人群降低25%。"現在大體中是膝關節磨損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體重的管理,為膝關節減負。"
這樣上下樓更省膝蓋
“爬幾層樓梯就氣喘吁吁、膝蓋酸痛,這是很多患者在闡述病情時一定要說的事。其實,錯誤的上下樓姿勢不僅費力,還會加重膝蓋負擔,加速關節磨損。”市第二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醫師楊勇說,只要掌握正確方法,上下樓也能輕松又護膝。
“上樓要掌握三個要點,腳掌著地,方向統一,身體前傾。”楊勇建議,上樓梯時,步伐不要過大,盡量讓整個腳掌都踏在臺階上,避免只用腳尖或腳跟受力,這樣能分散膝蓋承受的壓力。想象自己是在慢慢地、穩穩地往上“挪”,每一步都踩實了再發力。
膝蓋保持與腳尖在同一方向,千萬不要出現“內八字”或“外八字”,否則會增加膝關節的扭轉力,導致磨損加劇。同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可以在上臺階時,用腳尖頂住前面的臺階,以此確保膝蓋在安全范圍內,減輕壓力。
微微前傾身體,這樣可以激活臀部肌肉,借助臀部的力量帶動身體向上,讓膝蓋“輕松減負”。你不妨試試背著手上樓梯,身體自然就會前傾,這時會明顯感覺到臀部發力。
“下樓的時候先落地的一定要是腳尖。腳尖先著地,能緩沖壓力。”楊勇說,下樓梯時,先讓腳尖向下繃直,腳尖和前腳掌先接觸地面,再慢慢將重心轉移到全腳掌。這種方式能有效緩沖身體下落的沖擊力,減少對膝蓋的損傷。
下樓速度不宜過快,也不要跑跳,要一步一步穩穩地走。快速下樓會讓膝關節承受過大壓力,容易扭傷或損傷關節。如果可以,盡量扶著樓梯扶手,不僅能保持平衡,還能分擔部分膝關節的受力。
下樓過程中,保持身體挺直,不要前傾或后仰,否則會改變身體重心,加重膝蓋負擔。同時,注意膝蓋不要向內或向外扣,保持正常的站立姿勢,讓膝關節均勻受力。
“如果您的膝關節有損傷,不要逞強,盡量選擇電梯和平路。”楊勇說。
皮包骨的膝關節 要注意保暖
李育成認為,用“皮包骨”形容膝關節的狀態再形象不過了。“由于膝關節周圍沒有肌肉,皮膚韌帶和關節囊等結構的厚度較小,則膝關節容易受涼。”
受涼后血管收縮,必然導致血流量下降,造成關節及周圍結構供養不足,關節磨損后不能及時進行新陳代謝修復,會導致關節軟骨容易磨損,及滑膜水腫發炎。久而久之,膝關節不可逆的損害就形成了。
給膝關節保暖可從日常習慣、穿戴、環境等多方面入手。
選擇合適衣物,氣溫較低時穿長褲,避免穿短褲、短裙。可利用護膝保暖,護膝要選材質柔軟、保暖性好的,且不要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騎電動車和摩托車的人群尤其注意。腳暖有助于全身保暖,可穿厚襪子和保暖鞋,避免腳部受涼。
不要讓膝關節對著空調、風扇的出風口,在寒冷天氣外出時,盡量避開風口。不要讓膝蓋長時間浸泡在涼水里。無論冬夏,室內溫度不宜過低。
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如散步、游泳等,但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水,避免著涼。晚上睡前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膝關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寒冷感。但要注意溫度,避免燙傷。可多吃溫熱性食物,如姜、羊肉、桂圓等,補充營養,增強身體抗寒能力。
被神話的關節萬能藥到底能不能吃?
“吃氨糖三個月,膝蓋不疼了”“氨糖是軟骨再生的關鍵”——當這類廣告充斥網絡,不少膝關節炎患者將氨糖視為“救命稻草”。
在走訪多家線下藥房和線上電商平臺后,記者發現氨糖產品種類繁多。從包裝上看,有的標注“國藥準字”,有的則是“國食健字”,還有一些進口產品標識讓人難以分辨。在某連鎖藥房,銷售人員既推薦藥品氨糖,也推薦保健品氨糖,且未清晰說明兩者差異。線上平臺情況類似,搜索“氨糖”,出現的產品涵蓋藥品、保健品以及膳食補充劑,宣傳頁面上功效描述相近,讓人難以抉擇。
楊勇指出,藥品氨糖和保健品氨糖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在成分上,藥品氨糖多為單一的氨基葡萄糖,如硫酸氨基葡萄糖、鹽酸氨基葡萄糖;保健品氨糖除氨糖外,還常添加硫酸軟骨素、鈣、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在功效方面,藥品氨糖經過嚴格臨床試驗,有明確的治療骨關節炎等疾病的功效,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延緩軟骨磨損;保健品氨糖主要起營養補充和日常保健作用,不能替代藥物治療疾病。
“氨糖不是‘關節萬能藥',盲目服用不僅浪費金錢,還可能耽誤正規治療。”楊勇說,若關節出現嚴重問題,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建議進行氨糖服用和治療。氨糖不是速效藥,需持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見到效果。臨床指南推薦,氨糖的一個療程通常為4 - 12周 。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服用一個療程后,若癥狀明顯改善,可在醫生指導下停藥觀察;對于癥狀嚴重或長期關節問題患者,可能需多個療程,每年可重復治療2 - 3個療程 。但具體療程應依據個人情況,在醫生指導下確定。
在服用氨糖期間,要密切關注自身癥狀變化。若疼痛未緩解或出現其他不適,應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如服用一段時間后,關節疼痛加劇或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癥狀,應立即停藥并就診。
階段性治療最科學
據權威醫學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膝關節疾病的患病率高達50%,70歲以上人群更是超過80% 。膝關節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嚴重限制了他們的日常活動,降低了生活幸福感。“目前臨床推行的階梯治療理念,為膝關節疾病患者帶來了科學、有效的康復希望。”楊勇說。
膝關節病變的早期,癥狀通常較為輕微,主要表現為偶爾的疼痛、輕微腫脹以及活動時的不適感。一般會采用基礎治療與藥物治療結合。醫生會建議患者調整生活方式,常用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它能有效減輕炎癥和疼痛;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等軟骨保護劑,有助于促進軟骨的修復和再生。這些藥物可以通過口服或外用的方式使用,具體的用藥方案需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由醫生進行精準制定。
當疾病發展到中期,患者的疼痛癥狀會明顯加重,腫脹更為頻繁,活動受限也會加劇,甚至在休息時也可能感到疼痛。此時,除了繼續強化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外,手術干預往往成為必要的選擇。
到了膝關節疾病晚期,關節軟骨嚴重磨損,關節畸形,患者的疼痛劇烈,日常生活受到極大限制,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在這種情況下,關節置換手術成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手段。如今的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已經超過95% ,患者在術后經過科學的康復訓練,大多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和活動能力。膝關節疾病的階梯治療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精準醫療”的原則。通過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階段,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能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膝關節疾病的階梯治療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精準醫療”的原則。通過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階段,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能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記者 武雅楠 通訊員 李清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