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法帖《仲尼夢奠帖》木制拓版。楊雯攝
國家級非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廣民正在雕版。尚長治攝
研學活動中,學生們在閻莊法帖展覽館欣賞書法拓片作品。亞世浩攝
李廣民清理刻好的雕版。尚長治攝
【山河遺珍】
“入刀要穩準狠,走刀要力道均勻,持刀要傾斜有度。將沖、切、挑、鈍等刀法融會貫通,讓字口清晰流暢自然,才能完美還原書法原作的筆鋒韻味。”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文旅局法帖雕版拓印工作室,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廣民正手握拳刀在木板上龍飛鳳舞。他一邊展示精湛的刀工,一邊為愛好者講解。
法帖是將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的帖本,是書法藝術傳承與研習的重要載體。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歷史悠久,興于明,盛于清,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技藝將雕版和拓印有機結合,凝聚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傳拓術、裝幀術等多種傳統技藝的精華,是石刻法帖的延續,更是中國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的先驅。“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書法原作的神韻,讓后人得以通過拓片,一窺古代書法名家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李廣民介紹。
明代永樂年間,衡水閻家莊村一位閻姓商販發現,歷代名家書帖深受當時讀書人追捧,可碑刻拓印攜帶不便且制作不易。于是,他就地取材,選用當地盛產的杜梨木替代石板進行雕刻。從此,這門獨特的技藝在衡水生根發芽,世代相傳。因此,“衡水法帖”也有“閻莊法帖”之稱,閻莊亦被稱為“中國木刻法帖第一村”。
“清末民初,鼎盛時期,全村家家戶戶都會刻印。我們村刻印的法帖在天津、北京、山東、山西等地都非常暢銷。北京琉璃廠就有十余家閻家莊書帖店,像聲名遠揚的‘怡墨堂’‘蘊竹齋’等。”閻莊法帖展覽館負責人閆輝介紹。
近年來,衡水市政府和社會各界致力保護和傳承這一技藝,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舉辦多種展覽和講座,普及和推廣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1994年,衡水法帖博物館建成開館,館內收藏歷代名家書法雕版真跡。當地依托博物館館藏的書法文物展品,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沉浸式研學活動,讓參與者在筆墨實踐中感受非遺藝術的魅力。
工作之余,從業36年的李廣民積極投身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的傳承,為非遺愛好者們提供指導與幫助。“目前,跟隨我學習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的有12人。我一定擔好傳承人的責任,努力讓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煥發新的光彩。”
閆輝則創辦了閻莊法帖工作室,進行衡水法帖創意產品的設計、制作和銷售。除了傳統的名家書法,他還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和地域文化特色,讓這門古老技藝更貼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我們正在設計制作一款《十八酒坊盛景圖》法帖作品,再現滏陽河兩岸酒肆興隆、商賈云集、百業興盛的場景。”他希望通過創意產品讓衡水法帖從古籍記載中“走出來”,成為衡水文化傳承的新名片。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楊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