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
河北與京津間去年專利轉化運用二千六百余次
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記者馬彥銘)從省市場監管局獲悉,京津冀三地持續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政策協同、工作協同、服務協同,促進京津冀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擴大高質量專利供給。2024年,河北與京津間實現專利轉化運用2678次,同比增長20.52%,暢通了專利轉化渠道,營造了良好創新氛圍。
去年7月,河北科技大學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3D打印機用轉動式料槽”及相關技術轉讓給北京航科精機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運用于相關產品生產。
“企業反饋,專利落地轉化效果良好,相關產品生產效率最高可提高上百倍?!?月8日,河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劉利劍說。
劉利劍介紹,“一種3D打印機用轉動式料槽”及相關技術主要應用于3D打印砂型鑄造,其技術亮點是能夠實現噴頭更換和立體進給,可有效提高加工效率。
我省知識產權部門依托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京津冀區域內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和各地方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等,建立京津冀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資源信息共享機制,推動京津冀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擴大高質量專利供給。
借助信息共享機制,河北科技大學這項關于3D打印砂型鑄造的專利得以快速盤活。劉利劍說,他和研發團隊將繼續加強增材制造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讓更多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科技成果的價值在于運用。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能夠加快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京津冀三地聯合印發《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 促進京津冀知識產權協同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前,京津冀知識產權協同運用工作機制更加健全,知識產權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生態更加完善,知識產權領域統一市場加快形成。
據介紹,行動方案從推動資源共享、探索先行先試、增強產業協同等方面提出針對性舉措,提升京津冀區域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濱海新區、河北石家莊高新區等建設京津冀專利轉化運用先行區,優化京津冀知識產權協同轉化運用服務機制,推動創新需求一體化受理、專利技術一體化供給、轉化運用一體化服務。
支持京津冀重點產業領域知識產權領軍企業協同區域內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共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加強專利協同創造和運用,推動知識產權強鏈增效。支持高水平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服務機構在京津冀區域內開展知識產權服務,推動建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服務標準并統一適用,提升轉化運用服務質量。
在強化協同保護、提升服務保障方面,行動方案提出,深化京津冀知識產權領域營商環境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協作,為高質量轉化運用創造良好環境。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服務納入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持續提升京津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水平。
以開展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為契機,我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探索專利產業化新模式。在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基礎上,持續發揮部門聯動作用,成立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推進機制協調工作組,各部門密切配合,面向各類主體,連續三年開展“專利轉化燕趙行”活動,舉辦供需對接、專家“問診把脈”等專利轉化全流程宣傳服務,全省逐步形成濃厚的專利轉化運用氛圍。
我省堅持以質量強轉化、以授權助轉化、以服務促轉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為專利轉化提供源頭活水。聚焦高價值專利創造,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海外同族發明專利的培育,進一步充實優質專利轉化資源。
以賽擇優促轉化。我省知識產權部門聯合京津知識產權部門及雄安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舉辦首屆中國·雄安高價值專利大賽暨京津冀專利轉化路演活動,吸引京津高價值專利落地河北。
公開實施促轉化。我省落實《河北省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發布首批高校公開實施專利清單7000余項,提供專利資源,暢通轉化渠道。
智能輔助促轉化。邯鄲職業技術學院搭建服務平臺,自主研發“冀小知百事通”“人工智能填報助手”等AI智能工具,開展專利盤點工作,積極服務全省90余所高校院所,助力我省較早實現存量專利盤點率100%。
為激發創新主體轉化意愿,我省鼓勵高校建立專利技術轉化平臺,匯集高??蒲袌F隊、企業技術人才、轉化運營專家,共建重點培育項目庫,積極開展訂單式研發和投放式創新,全鏈條跟進技術研發、生產中試、孵化推廣進程,形成“邊創新、邊服務、邊推廣、邊轉化”產業化落地模式。燕山大學探索“研發+平臺+訂單”產業化模式,近三年先后與河鋼、寶武、首鋼、鞍鋼等多家企業簽訂技術研發科研項目57項,成功轉讓發明專利64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