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風油精、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國民解暑藥”,是許多家庭的常備品。然而,若不加區分地隨意使用,不僅無法有效防暑,甚至可能帶來風險。例如,仁丹、人丹的成分和功效不盡相同,不是人人都能用;藿香正氣類藥物,有的含有酒精有的不含,而且不是所有中暑都適用等。因此,了解藥性、分清功效、對癥下藥,是保證安全有效的必要前提。
清涼油和風油精
清涼油和風油精,防暑的同時還能止癢,價格便宜實惠,是居家外出的必備圣品。很多人認為這兩者功效相同,但它們從成分、功效上來說,都有所不同。
從成分上來看,清涼油主要含樟腦、樟腦油、薄荷腦等成分;風油精除薄荷腦、樟腦外,還含有水楊酸甲酯。從功效上來看,清涼油側重緩解頭暈、頭痛、鼻塞和中暑等癥狀;風油精因含有水楊酸甲酯(解熱鎮痛抗炎藥成分),更適用于蚊蟲叮咬后的局部皮膚炎癥反應和鎮痛。
清涼油和風油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尤其是以下情況。
1.皮膚燙傷、損傷或有潰瘍時,使用后會刺激傷口并延緩愈合。
2.容易過敏的人。使用后,如果皮膚出現皮疹瘙癢、局部紅腫等情況,應該馬上停止使用。
3.孕婦和3歲以下兒童,慎用風油精。
4.哺乳期婦女避免涂抹在乳頭及乳房區域。
5.眼部、口鼻及周圍黏膜部位,禁止使用清涼油和風油精。
藿香正氣類等中成藥物
藿香正氣類藥物、十滴水都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藥,這兩類藥用對了可以緩解輕微中暑,但是,很多人分不清楚藿香正氣類藥物、十滴水,哪款含有酒精,陽暑和陰暑分別該選哪一種?孕婦、兒童能不能用……
★藿香正氣類藥物、十滴水這兩類藥物,有的含酒精有的不含
藿香正氣類藥物主要含廣藿香油、紫蘇葉油、蒼術、陳皮、厚樸(姜制)、茯苓、白芷、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等,其中藿香正氣水一般含有酒精。十滴水主要含樟腦、干姜、大黃、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輔料為酒精。
這兩類藥物有的含酒精,有的不含酒精。例如藿香正氣類藥物,包括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滴丸等。其中只有藿香正氣水含有酒精。
十滴水包括十滴水、十滴水膠丸、十滴水軟膠囊,其中,只有十滴水含有酒精。
因此,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一般都含有酒精,要特別注意不要和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酯等)、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藥同時服用,以免引發雙硫侖樣反應。而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片、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滴丸,十滴水膠丸、十滴水軟膠囊等都不含酒精,因此,對酒精過敏人群、老年人、兒童就可以選擇。
★藿香正氣類藥物不適用所有中暑
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主要是指因為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致病癥,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紅等。陰暑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通常是因為錯誤的方式解暑而引起。如從高溫的戶外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出一身汗之后立即洗冷水澡、喝冷飲,引起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中暑者主要表現為畏寒頭痛、發熱無汗、鼻塞流涕、口渴咽干、四肢酸痛、胸悶惡心和嘔吐腹瀉等癥狀。
藿香正氣類藥物適合治療陰暑,不適用于治療陽暑,如果陽暑患者使用藿香正氣類藥物可能會導致體溫進一步升高甚至高熱;陽暑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用十滴水治療。但如果整個人已經很不舒服了,甚至已經出現高熱、暈厥等熱射病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使用這兩類藥物有注意事項
在服藥期間,忌吸煙、忌飲酒、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不要同時服用滋補性的中藥;孕婦和對酒精過敏的人群不能用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不建議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使用;如中暑,在服用藿香正氣類藥物、十滴水后癥狀還未緩解,要馬上去醫院。
仁丹和人丹作為另外兩種解暑的常用藥,常被人混為一談。兩種藥物在成分、功能、安全性上都不能畫等號。
【成分】
相同的成分:仁丹和人丹都有薄荷腦、肉桂、甘草、兒茶、木香和冰片。
不同的成分:仁丹有陳皮、檀香、砂仁、豆蔻(去果皮)、丁香、廣藿香葉和朱砂。人丹有桔梗、樟腦、小茴香、草豆蔻和丁香羅勒油。
【功能】
仁丹,清暑開竅。用于中暑引起的惡心、胸悶、頭暈、暈車、暈船。
人丹,驅風健胃。用于消化不良、惡心嘔吐、暈船、輕度中暑、酒醉飽滯。
【安全性】
仁丹,含有毒性中藥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患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服藥后癥狀無改善,就要去醫院就診。
人丹,含有樟腦,嬰幼兒和孕婦禁用;脾胃虛寒泄瀉者慎服。服藥后癥狀無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注意:仁丹和人丹不要一起服用。
(健康中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