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涿鹿縣積極應對食品安全監管新形勢新挑戰,通過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以食品安全監管“小切口”改革為抓手,全力打造食品安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筑牢群眾“舌尖安全”防線。
織密社會監督網絡。針對流動攤販、學校食堂、老年食堂和餐飲機構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從業單位,涿鹿縣在強化食品安全監督執法的基礎上,創新社會監督機制,招募外賣小哥、退休黨員干部、食品從業人員、學生家長等熱心群眾,組成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隊伍,深入相關場所開展監督。同時,定期開展“食品安全社會監督日”活動,日常線索實時流轉處置,有效凝聚起食品安全社會監管合力。
建強技術監管體系。通過技術賦能,涿鹿縣建設“食安驛站”,每周為群眾提供“你送我檢”服務并現場出具檢測結果,讓群眾直觀了解所購食品的安全狀況。結合重點單位全覆蓋的食品快檢及問題食品跟蹤抽檢制度,構建起一張高密度、高效率的風險隱患篩查網。該縣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揮數字化監管優勢,推動“明超亮店”與“明廠亮造”智慧監管項目在2家食品生產企業和2家大型超市試點,借助高清攝像頭與AI智能抓拍技術,實現對食品生產銷售關鍵環節全鏈條、無死角監控,有力壓實企業主體責任。
暢通多元監督渠道。為營造共治共享食品安全的濃厚氛圍,涿鹿縣在縣融媒體中心平臺開設“食安在線”專欄,打造食品安全透明窗口,既展示標桿經驗,也曝光問題隱患,通過全民評議監督推動企業誠信守法經營。該縣積極推行“笑臉”等級評定公示制度,從多個維度對轄區內餐飲企業進行綜合評分,對食品安全狀況優秀的企業授予“笑臉”標識,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認笑臉、找笑臉”,鼓勵企業“爭笑臉、創笑臉”,以輿論力量激發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內生動力。此外,該縣在食品經營場所公示負責人與監管人員聯系方式,確保消費者訴求直達快辦,將糾紛化解在源頭,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與滿意度。(記者 王棣 通訊員 郭穎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