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大灣區、又愛追演唱會的你,或許這幾年會有這樣的新感受:追演唱會似乎不用像以前那樣得見縫插針擠時間,瞅準機會飛往天南海北,很多頂級演唱會的首站就開在“家門口”。拉開歌單,想聽的新歌幾乎很快能聽到“現場版”。
這并非錯覺。去年,廣東省光是大型營業性演出場次就有546場,票房收入將近40億元,雙雙位居全國第一。而今年前4個月,被譽為“中國演唱會第一城”的廣州,光是演出審批就達一千多宗;提出打造“演藝之都”愿景的澳門,“白天游景點,晚上看演出”已經成為“標配”;在去年剛剛嘗到音樂節人氣“甜頭”的東莞更是不甘示弱,今年繼續加碼引進超級草莓音樂節;而深圳龍崗更是直接提出要打造“國際演藝IP產業高地”。
從廣州海心沙萬人合唱,到音樂節的新人專場門票場場售罄……在粵語“原鄉”的大灣區,粵語歌之所以至今還能“粵”唱越響、現場一呼百應,這可不是偶然,也不只是大灣區人本來就自帶“愛看戲”的基因。更重要的是粵語音樂直到今天依然有著深厚的創新土壤。
新星、巨星同臺飆歌,新歌、老歌同場唱響。“香港創作+內地制作+灣區市場”的新模式,正在讓港樂打破傳統的地域邊界,再次喚醒灣區人的“港樂DNA”。
來自中國香港的音樂人鄧智偉說,他在內地很多城市演出時,粵語歌都可以引起全場大合唱,由此他看到了大家對粵語歌的喜愛。
如果說1.5億的實時在粵人口給“演出大賣”帶來信心,人氣跨區域快速流動,則是演出成功的底氣。
這幾年,“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等等一系列便利大灣區內地與港澳流動的新政、新基建相繼落地,讓大灣區居民跨境“追星便利指數”直線上升。有不少人就利用大灣區“一程多站”的便利出行方式,來一次就把多場演唱會的火熱體驗“打包帶走”。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人氣就是活力:廣州,深圳,佛山,香港,澳門,其實誰都不想錯過成為“流量之城”的機會。換句話說,大灣區城市在競相用更舒適的觀演體驗、更絲滑便捷的交通“變相寵粉”。
火熱的演出現場之外,一場事關廣東演藝市場的“大戲”開始上演。政策紅利頻頻釋放與演藝產業鏈的深度協同,也帶動了相關演藝產業奔赴大灣區,看中的就是“小票根”背后“市場保證”。
在剛剛落幕的深圳文博會上,廣東就出臺了《關于推動廣東演藝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打造國際一流演藝城市群、拓展“演藝+”產業鏈條等政策舉措,甚至提出盤活閑置廠房、商業綜合體等空間打造沉浸式演藝新空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大灣區不僅“好戲連臺”,還處處“有戲”。
一場場大型演出里,熒光棒揮動的人海中,涌動著的是大灣區澎湃的煙火氣,每一聲激情吶喊里,更是一幀幀活力無限的大灣區。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