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昨天(6月8日)是第17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8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15個典型案例,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昨晚,央視《焦點訪談》以"人海和諧 守護蔚藍"為題,對曹妃甸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持續推進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進行了報道。
記者跟隨河北省水勘院的監測隊伍,進入到曹妃甸附近一片淺海區域。
央視記者 王陶然:
我所在的位置就是有著海底草原之稱的曹妃甸的海草床,我手跟前這些海草,它的名字叫做蔓草,它是渤海區域非常常見的一種海草的品種,那么不同的是這些海草大多都是通過人工修復種植的。
海草床生長在近海區域,它就像陸地上的植被一樣,能穩固海底泥沙,并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在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高級工程師 牛世豪:
像這個的話(葉子覆蓋面積)很密,在90%到95%之間。
曹妃甸海草床總面積4427公頃,是我國現存單種連片面積最大的海草床。前些年,隨著機械化吸貝船數量激增等原因,這片海草床出現了空心區、斑塊分布區、裸沙區等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當地海洋生物種類逐漸減少,同時海底荒漠化也造成了附近海域水質的下降,海洋生態受到威脅。隨著我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的大力推進,2019年,曹妃甸啟動了大規模的海草床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施志軍:
我們是在自然環境中取的苗,要分析工程區周邊哪些區域繁殖比較茂盛。一開始不懂,沒有搞這個配重,把這個草種到海里,過兩天再一檢查,它被沖走了。
苗不好取,取了苗還要種好活好,每一步都得探索。在無數次嘗試中技術人員發現,種植海草的時機也很重要,天氣和潮汐是重要的指標。
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李曉峰:
潮汐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可以種,我們把所有人力集中到這兒,而且每次在潮水退潮之前,提前兩個小時到這兒,就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草種下去。
經過一年多努力,第一期工程修復了約300公頃的海草床,成活率達60%以上。隨著經驗積累和技術進步,栽培海草苗的方法也更高效、科學。2022年,曹妃甸啟動了第二期海草床修復工程,修復了超過600公頃的海草床,兩期工程累計修復海草床938公頃。
如今,這片海域的水質一直穩定在II類以上,海草床的大型底棲生物種類從60種增加到111種,同比提升85%,生物多樣性指數同比提升42.3%。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