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班玉玨
雄安新區設立八年來,以“千年大計”的定力和“只爭朝夕”的干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一個模樣,從無到有、拔節生長。容東、容西、雄東等新建片區16.9萬名群眾喜遷新居;5、10、15分鐘的街坊、鄰里、社區生活圈落地;新建學校、社區衛生服務站、養老服務設施,“三校一院”開學開診……新區八年時間完成了從規劃到實景的跨越———這里既有拔地而起的樓宇與產業,更有百姓嘴角的笑意與眼中的期待,城市“溫度”真實可感,一幅新時代宜居宜業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居民在容西片區慢行生活步道休閑
【宜居幸福城】
辦好民生事,讓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雄安新區雄縣黃灣村創新鄉村產業振興渠道,先后創建數十家集體企業,村里投入1.5億元建村民小區,為831戶村民圓了“上樓夢”。黃灣村也“變身”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成為雄安現代化城市發展惠及民生的生動“縮影”。
“我們的集體企業吸引了160余戶村民入股,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村里打造‘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商業’鄉村振興品牌,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000萬元。”黃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秋亂說。新區設立以來,黃灣村先后創辦了雄縣黃灣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河北雄安瑞圓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等13家集體企業,通過民宿聚落、商業步行街、夜景美食、園林維護等項目的開發運營,實現了近千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純收入4.58萬元的目標。
位于雄縣黃灣村“紅色一條街”的農家院
在此基礎上,黃灣村還打造集休閑、旅游、觀光、采摘、民宿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將新型農業、文旅產業等作為新的發展方向,投資2300萬元興建雄縣紅色文化展覽館,打造了紅色一條街、15家老兵小院,修建龍翔街黃灣河碼頭,進一步增強了黃灣旅游吸引力和住宿接待能力。
一件件惠民實事相繼辦成,如今的黃灣村,產業興、環境美、村風正,不但宜居更加宜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錨定綠色發展,打牢新區生態基底
春日的白洋淀,漁船、游人在藍天碧水間穿梭,青頭潛鴨媽媽帶小鴨在葦叢中游弋,“未來之城”以“綠”為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令人陶醉。
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治理通過科學補水、生態清淤、退耕還淀、百淀連通等五大工程,退耕還淀面積達74.22平方公里,構建起“百淀連通”的水網體系。如今,白洋淀水質已由Ⅴ類提升并穩定保持在Ⅲ類,野生鳥類種群數量已達 295 種,野生魚類恢復至 48 種,指示性物種中華鳑鲏廣泛分布,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八年來,雄安錨定“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格局,累計建成8600余畝公園綠地、近130萬平方米水系、47.8萬畝人造林。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1%提升至35%,樹種由新區設立前的幾十種增加到300多種。
八年來,這座承載“千年大計”使命的“未來之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新區,高標準高質量推進“藍綠清”三大板塊建設,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打牢生態基底,讓“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愿景漸成現實圖景。
北京四中雄安校區與北京校區同上一堂課
京津冀合作,形成優質教育體系
2017年8月,京冀兩省市簽署《關于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雄安新區通過引入京津冀優質教育資源、推進高校疏解落地、創新教育體制機制,讓百年名校的“基因”融入“未來之城”的血脈。八年來,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八十中、天津一中等名校紛紛在雄安設立分校或開展“手拉手”合作,助力新區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過去一年,雄安新區高校疏解工作加速推進,雄安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2所,新增學位3225個,實施基礎薄弱校改造20所,創建鄉村特色校10所、音樂特色校20所,推動城鄉教育更加均衡。同時,創新課后服務模式,開展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試點工作,拓寬課后服務渠道,累計服務1000余名學生;在33所中小學開展寒暑假免費托管服務,累計服務4.8萬人次學生。
截至目前,雄安與京津冀合作學校總數已達74所,形成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鏈條優質教育體系。
整潔敞亮的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
【宜業未來城】
為疏解對象和群眾當好“后勤部”
走進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整潔敞亮的辦事大廳里,一體化開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齊排布。八年來,雄安政務部門不斷優化服務,為疏解對象和群眾當好“后勤部”,為新區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企業和群眾。
“截至目前,我們分五批印發了京雄同城化事項清單,讓疏解對象暢享便利……雄安新區為落地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大到項目選址,小到辦公裝修,都有全程幫辦。”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審批改革組組長靳惠說,當前,雄安新區已經把跨省遷移過程中涉及的企業登記、涉稅業務、公章備案等6個環節全面打通,形成全鏈條服務應用體系,實現六部門協同“一鍵遷移”“無感暢辦”。
為了讓施工企業實現“拿地即開工”,新區營商環境局通過審批流程“再簡化”,全面實施建設項目“一會三函”審批制度,將建設項目開工審批環節縮減為4個,審批時限壓縮至12個工作日,平均壓減申報材料40%以上。中國中化大廈項目,從拿地到進場在一個月內完成;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雄安總部項目,提交材料第六天實現合規開工……
此外,雄安新區著力推動線下辦事“只進一門”,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登記、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登記等29項社保服務向基層延伸受理。登錄雄安新區政務服務網,可實現企業開辦、工程建設、社會事務、公共服務等業務一口辦理、網上審批。企業群眾只需進“一張網”,就能辦成不同領域的事項,網辦率超過85%。
群眾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業務
讓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對符合條件的頂尖科學家,給予2000萬元至5000萬元科研經費和300萬元生活補貼;高校優秀應屆畢業生入職后5年內,每月分別按博士生3000元、碩士生2000元、本科生1000元發放生活補貼。”2023年底,雄安新區發布《關于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銀”和“全鏈條服務”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
為吸引創新人才,雄安新區常態化開展系列“雄安行”活動,包括“千企雄安行”“百家創新平臺雄安行”等品牌活動。截至目前,已有17個院士團隊項目落戶雄安,19名高層次人才在雄安新區領銜創辦企業,1.4萬多人辦理了“雄才卡”。
為了讓疏解對象“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新區推出的“雄安一卡通”集合政務服務、待遇發放、金融服務、就醫購藥、交通出行、旅游觀光等8大功能應用,讓北京疏解人員和新區群眾真正實現“一卡在手、辦事無憂”。
雄安新區匯聚眾多高端產業,一家芯片企業的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
截至目前,雄安已實現212項京雄服務場景、209項京津冀資質資格互認事項全面落地,確保了疏解人員的創業條件、居住條件、福利待遇實現“來到雄安、優于北京”。
八年間,雄安新區從“人才洼地”躍升為“創新高地”,從政策引力到產業活力,這座“未來之城”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構建起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創新生態,成為吸引高端人才的“強磁場”,同時,不斷拓展的“同城化”場景,也為百姓的安居與樂業提供了堅實保障。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王明空
供圖/李娟、李鑫、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新華社
編輯/裴紅川
校對/韓妮
河青新聞網編輯張永忠 | 頻道主編耿碩 | 頻道監制李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