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過廣袤的冀南大地,孕育出協同奮進的勃勃生機——
中國工程院孫其信院士等9個院士工作站落戶;
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23家,承接京津轉移合作項目174個;
2024年,我市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207.1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一;
企業創新積分制在全省首推,精準支持企業創新,為636家企業提供免抵押貸款535.6億元;
…………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我市搶抓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聚焦京津優質科技資源,大力引進高端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和高科技產業項目,在產業園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快步伐,創新動力不斷增強。
2024年11月15日“低空賦能 智煥未來”低空產業對接大會在邯鄲成功召開,圖為參會嘉賓正在參觀5G無人機新產品。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袁藝睿 攝
創新科技工作機制,為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京津優質創新資源,我市創新科技工作機制,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為給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市不斷強化政策激勵,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措施》《邯鄲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實施方案》等專件,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2024年11月15日,首屆邯鄲市科技金融對接大會成功舉行,發布了政府產業基金,聚焦培育壯大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設立市級旗艦型產業母基金、市級培育性科創基金、縣域特色產業基金群,引進國內頭部基金。大會期間舉辦了戰新產業、機器人產業、低空經濟產業、數字文旅、農業產業等對接會和股權投資項目路演活動,40個合作項目成功簽約。
圍繞京津技術和產業轉移,我市建成邯鄲市京津新材料產業園、邯鄲·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北京大學邯鄲創新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共同體。我市企業積極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7所京津高校科研單位開展產學研科技合作,其中2024年我市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207.1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一。
我市加快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科創基金,依托經開區建設的科創產業園于2024年12月15日掛牌啟動,以“基金+產業園”模式,為北京大學等京津技術成果以及河北工程大學成熟項目在邯轉化產業化提供一站式服務。
發展數據令人振奮——
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引進技術成果500余項、高層次人才300多名;
北科院邯鄲分院引進重點產業項目10個,入駐企業16家、創新創業團隊10家,累計服務企業600余家;
邯鄲·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已注冊科技企業85家,其中40%以上來自京津;
建成國家級技術轉移機構1家、省級2家,充實技術項目庫2000余項;
…………
產業協同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我市扎實走好科技創新這步棋,產業協同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近3年,我市投入財政科技成果轉化資金3417萬元,引導社會資金投入1.3億元,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裝置和新品種97個,制定技術標準34項。緊盯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市科技局積極與省科技廳進行對接,指導幫助我市重點企業、科研院所聯合京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承擔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年來,我市共爭取25項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
“2024年訂單量同比增長30%,利潤同比增長25%。”涉縣河北博弘利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彥龍說。這是一家生產活性炭過濾材料的企業,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該公司引進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VOCs降解納米催化劑組合與涂裝技術,促進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產品出口韓國。
聚焦精品鋼材、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我市每年組織實施30項以上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實現產業延鏈、強鏈、補鏈。
河北三帝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操作3D打印設備。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劉學維 攝
2月26日,在大名縣經濟開發區,河北三帝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操作3D打印設備。這家企業為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3D鑄造工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建立了3D打印智能鑄造、液態擠壓鑄造、低壓鑄造、重力鑄造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公司負責人表示,作為大名首個以3D打印技術為核心的戰略新興項目,河北三帝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和工業配套能力,積極發揮高科技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力求打造成為國內綜合性的綠色3D鑄造示范工廠,通過智能裝備、服務型制造帶動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誕生和崛起。
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已成為我市轉化京津科技的重要平臺。
圍繞氫能、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等領域,我市建設了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截至目前,市級科技創新平臺總量達到200多家,實現產業和區域全覆蓋。如今,科技創新平臺已成為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我市積極引導重點企業聯合京津高校院所建設中試熟化基地,開展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開發,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綜合性工程技術和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開展技術攻關。
龍鳳山鑄業聯合中國鑄造協會、北京科技大學等建設了鐵基新材料中試基地,研究高純鐵材料在光電、電磁材料、屏蔽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的應用并提升產品品質;
恒博新材料與清華大學開展合作,建設大尺寸靶材綁定中試基地,研究不同靶材綁定技術對靶材性能的影響;
聚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北京大學建設高性能量子點納米新材料中試基地,實現生產線的自動化控制,減小了批量生產的批間差異。
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我市支持重點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取得積極成果。
晨光生物公司與北京工商大學、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開展合作,爭創國家級植物提取物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天然色素產業關鍵核心、共性及重大前沿技術的研發,打造天然植物提取千億元產業集群;
北京市閥門總廠股份有限公司邯鄲分廠聯合北京閥門研究所、北京冠龍閥門廠等單位組建閥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我市閥門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河北東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等單位組建了雜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做精做強雜糧產品,推進雜糧產業化發展;
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建立河北省蛋雞產業技術研究院;
…………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第二個十年,蝶變的精彩仍在不斷延展……冀南大地上閃耀著蓬勃向上的希望之光,邯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展現出勃勃生機。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謝國英 李天一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