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首個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我省按照《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框架協議》組建河北中心、雄安中心,著力建設創新平臺,協同攻關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系列報道《協同發展涌新潮》,今天聚焦"動力源作用強起來",看三地攜手,以新質生產力助推產業提檔升級。
本臺記者 李江月:
這里是位于石家莊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在我身邊這間會議室里,每月一次的先進膜材料項目線上調度會正在進行,來自天津、河北的項目負責人匯報各自進展,共同交流探討。
天津的津膜科技掌握中空纖維膜關鍵技術,河北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致力于膜材料配套產品研發。去年5月,在國創河北中心的牽線下,雙方共同立項,一次津冀的"雙向奔赴"正式開啟。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宋輝鵬:
我們雙方各自的研發團隊在各自的專長領域,有效地協同研發。未來在高端的工業再生水、新能源、半導體領域的超純水制備(等領域)都能夠實現對于進口產品應用的替代。
實驗室里,天津、河北在膜產業鏈的關鍵技術上合力攻關;實驗室外,國創河北中心抓緊謀劃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常務副主任 周英森:
我們作為科創服務,對它進行持續性地伴隨式地成長,根據河北的產業需要,進行精準對接,我們就找到了滄州高新區。因為它這原來有一定的膜產業基礎,但是缺少的是高端的產品、缺少的是鏈主企業。
滄州高新區創富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厲民:
國創河北中心給我們提供這樣的一個資源和平臺的嫁接,那我們來提供基礎配套。可以說是我們三方在"京津研發 河北轉化"方面形成合力。
一拍即合,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國內最大的膜產業高地。
2024年8月,河北津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24年9月,滄州高新區膜產業"國創基地"獲批;2024年12月,全國唯一一支膜材料領域科創基金滄州膜先進材料京津冀創業投資基金啟動。
眼下,三方正一起商量著膜產業園區的建設。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宋輝鵬:
我們目前規劃的是全國第一條全自動化的中空纖維柱式膜的澆筑線,未來年產4萬支。
包括先進膜材料項目在內,國創河北中心正在推進項目14個,目前已在省內落地13個。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河北中心常務副主任 周英森:
目前我們已經從京津引進了100多項先進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也是正在聚焦我們全省的八大主導產業進行需求深度挖掘,聯合著京津開展卡點攻關,推進我們河北的產業能夠提檔升級,把河北的產業體系真正地嵌入到京津冀協同的創新體系里邊去。
本臺記者 李江月:
平臺讓創新要素匯聚,也讓三地協同合力凝聚。那我現在就來到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河北打造的又一分中心——雄安中心。去年12月正式啟動運行,短短兩個月,這里又有哪些新的進展呢?
中心負責人介紹,最近,導航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的"地下大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與控制技術"項目取得新突破。
中國電科54所導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責專家 盛傳貞:
圍繞著雄安的特色場景一起來研發,來更符合整個京津冀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們整個項目已經突破了復雜環境的超寬帶、遠距離的新型的芯片的研發。雄安本地化的測試平臺,在我們整個芯片研發、反復迭代還有優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恒才:
在雄安的地下管廊有一個長期的運營或者是后期的部署,更需要實驗平臺這邊一個長期穩定的支撐。未來在雄安都是一個很好的落地和產業化應用的土壤。
技術人員口中的實驗平臺,是與雄安中心同步啟用的衛星導航公共技術平臺。200多種、600多套國內一流設備儀器全部開放、共享使用。
雄安國創中心城市安全與時空研究所技術負責人 羨春輝:
它把我們這個樓宇都變成了一個整體的實驗場。現在已經有十幾所院校、研究所,包括一些北京、天津的一些高新技術企業都來跟我們接洽。
如今,雄安中心已推動2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落地、參與建設2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并申報和承擔包括2個國家級項目在內的15個課題。
雄安國創中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揚飚:
圍繞雄安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我們再打造一批的公共技術平臺,通過我們這樣一座橋梁,連接起京津的高校以及央企,推動更多的未來產業、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這些項目在新區聚集落地。
在國創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我們看到的是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律動。三地正在用創新之"智",提升發展之"質";用協同之"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基礎研究與科技平臺建設處處長 范慶書:
繼續發揮兩個中心"京津研發 河北轉化"關鍵平臺的作用,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項目研發協同機制、高端人才引進機制,推動更多的京津一流的高水平創新資源在河北落地轉化。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