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試制度、為開放搭平臺、為地方謀發展。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雄安片區(簡稱“雄安自貿試驗區”)設立4年多來,充分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平臺建設和項目招引為抓手,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高地。特別策劃《改革“試驗田”一線行》,今天一起走進雄安自貿試驗區,感受未來之城如何跑出開放“加速度”。
在雄安新區智能網聯運營中心,記者見到北京石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宿海時,他正和同事們研討在雄安自貿試驗區建立石英材料研究院的進展情況。“雄安自貿試驗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高效、開放、便利的營商環境,政策支持和業務便利性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發展。”他告訴記者,未來他將擔任研究院副院長,職務上的變化源于企業在雄安產業布局上的調整。“在未來的業務開展中,企業將繼續依托自貿試驗區的優勢,持續加大創新力度,以科技研發帶動企業發展,打造石晶光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北京石晶光電公司生產的主要產品
北京石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石英晶體材料生產研發的龍頭企業,于去年11月將總部遷移至雄安新區。作為外向型企業,每年有近三成的產品出口到德國、日本、韓國、荷蘭等國家。今年1月,雄安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后,讓企業更加堅定把核心研發和出口業務向雄安加速集聚。
雄安綜合保稅區
“在雄安綜保區,我們享受到了海關通關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實現報關、查驗、放行等環節的一體化,使我們的進出口業務更加順暢,提高了物流運輸效率。我們出口日本客戶的15萬晶片于2月24日在雄安綜保區實現首單業務順利通關,截止6月底,公司已在綜保區累計出口50單,實現出口收入700余萬元。”宿海介紹。
雄安綜合保稅區
平臺支撐,讓外向型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雄安綜合保稅區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雄安新區+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保稅區”四區疊加的政策優勢正在加速釋放。
從雄安綜合保稅區向東北而去,便是雄安自貿試驗區的昝崗區塊,這里也是雄安自貿大廈所在地。一個月前,這里迎來了首家入駐企業。
雄安自貿試驗區
“以自貿大廈第5棟為例,第3層已經有一家跨境電商企業、一家國際展覽企業以及雄安貿易仲裁委員會等入駐,第5層有中國商聯會易貨分會等協會意向入駐……”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投資促進處處長楊卓明介紹,雄安自貿大廈在招商引資上,將聚焦加工貿易、跨境電商、現代物流、服務貿易等自貿區、綜保區特色業態,以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和機構,打造產業生態聚集地,推動新區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與自貿相關的開放型企業在這里能夠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足不出樓就可以享受到全產業鏈的配套服務。”
河北臺記者李亞玲采訪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投資促進處處長楊卓明
作為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載體,雄安自貿試驗區在加快平臺建設的同時,持續優化高品質營商環境,為片區內企業發展“增動力”。華能國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這里注冊的國有外資企業,2021年落地之初,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就與企業建立了常態化聯系機制,全力服務企業在雄安發展。“雄安自貿委和我們定期舉行磋商交流,對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給出指導性意見,可以說對公司從設立到起步再到壯大發展,都有系統性的政策支撐。”該公司副總經理李揚告訴記者,企業扎根雄安3年多來,各項業務蓬勃發展,累計簽約合同額超110億元。
結合開放型企業的實際需求,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聯合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外貿外資高質量發展的三十二條政策措施》《關于推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雄安新區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五條金融開放措施》等支持政策,為開放產業集聚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雄安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在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數字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示范性強的制度創新成果。
在建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營業網點,中電建雄安建設發展公司財務部負責人楊輝正等待審核最新一筆綠色貸款資金。得益于雄安自貿試驗區創新的綠色信貸前置認定新模式,他們承建的雄安·電建智匯城項目還在建設中就已經有80多億元綠色貸款資金陸續到賬。“新區的綠色貸款額度大、利率優、放款快,尤其是創新性地將綠色信貸認定前置到項目開始建設前,幫助企業提早享受優惠政策。”
建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營業網點工作人員正在辦理相關業務
在建設銀行河北雄安分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賴朝勇看來,綠色信貸前置認定新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信貸投入和綠色建筑認定期限錯配問題,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政策空白,還成為利用綠色金融手段創新支持綠色建筑發展、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截至到2024年6月末,我行累計支持了雄安新區13個重點綠色建筑項目,為11個建設單位累計投放綠色建筑貸款超百億元,有力的支持了新區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賴朝勇說。
立足金融創新先行區的發展定位,雄安自貿試驗區圍繞金融開放、科技、監管、服務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探索,一批首創性制度創新成果在雄安新區相繼落地。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政策法規處處長張賢介紹,新區已經落地并推進了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數字人民幣等國家試點廣泛應用,建成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5G智慧銀行網點,落地全國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建設資金管理平臺、全國首筆碳排放權跨境交易業務等項目。目前正在抓緊推進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試點,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雄安新興戎利公司正式落戶新區
制度創新深化之際,產業版圖持續更新。近日,雄安新興戎利城市運營服務有限公司正式落戶新區,成為2024年首家從北京遷移至雄安新區的央企三級子公司。中國新興集團戰略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王奕深告訴記者,公司完成跨省遷移登記和名稱變更只用了一周時間。“按照以往經驗,辦理遷移手續相當于在原有城市注銷掉公司,再在新城市成立一家公司,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而在雄安新區實現了‘一站式’辦理。”
疏解企業能夠如此高效落地,是基于雄安自貿試驗區在京津冀政務協同方面的又一項制度創新成果,即北京疏解企業跨省遷移全鏈條服務新模式,通過“1套跨省市遷移體系”+“N項配套惠企舉措”,將企業遷移手續從原來的需要企業往返兩地12個部門,轉變為遷入、遷出登記機關之間的內部流轉辦理,企業僅需要通過平臺線上申請,即可實現“一鍵遷移”。
河北臺記者李亞玲采訪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負責人宋立鋒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雄安自貿試驗區設立4年多來,已形成35項高質量制度創新成果,28項在全省復制推廣,4項在全國復制推廣。雄安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負責人宋立鋒告訴記者,經過4年多發展,雄安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新區承接疏解重要集聚地和改革開放重大功能平臺。截至今年6月底,區內集聚央企機構102家,新設高端高新企業1000余家,累計注冊資本超1500 億元。
記者|河北臺李亞玲 實習記者牛文慧、侯澤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