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精工自動化5.5G。 保定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羅大慶 攝
□保定晚報記者 王菊 劉賽 陳葉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這一重要判斷,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新時代不斷向縱深發展。
黨中央有部署、省委有安排、保定見行動。10多年來,保定以“涅槃重生踏春行”的勇氣和斗志,高標準、高起點謀劃改革“施工圖”,瞄準制約高質量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企業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經營主體活力持續迸發。
主動融入大局 展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新作為
從服務冬奧會的北京地鐵11號線智能列車、服務杭州亞運會的紹興地鐵1號線車輛,到具備智能乘客服務、全自動運行的新一代北京3號線車輛,再到國內首臺氫能源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這些厲害的車,都“出生”在保定。
北京設計、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生產,實現生產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是“北京研發、保定制造”的典型場景,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保定大地生動實踐結出的碩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保定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2023年全市生產總值達4012.2億元,人均GDP4.4萬元/人,分別是2013年的1.4倍和1.7倍。
具體來看,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由152家增長至17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由1617家增長至15562家,呈10倍裂變增長;技術合同成交額由5.3億元增長至378.34億元,增長70倍。截至2023年底,保定共吸納京津技術成果交易1368項,與京津合作項目累計499項,總投資3837億元,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
數字是有溫度的,因為它的背后,是保定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的發展激情。
回首10年協同發展路,保定牢牢把握機遇,交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積極承接京津產業疏解、推動構建軌道上的京津冀、京津保人民共享高品質生活“四張成績單”。其中,產業轉型方面的表現尤為亮眼:
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7+20+N”現代產業新格局,實施“揭榜掛帥”機制,率先走出全省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新路子”,以高端高新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R&D經費投入強度超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省首位。
三大產業構成由2014年的12.7:51.9:35.4變化為2023年的11.6:35.7:54.7,第三產業提高19.3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一批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落地保定。截至2023年底,全市與京津合作項目累計499項,總投資3837億元,共有42家央企在保設立央企子公司255家。
市級以上研發平臺由118家增長至516家,農業科技園區由24家增長至137家;與此同時,保定市成功入選中國科協“2023-2025年度創新驅動示范市”,是全省唯一。
醫療衛生協同成績顯著,“一號工程”國際醫療基地建設如火如荼,與京津累計簽署合作協議247個、共建科室361個,京津派駐專家1.2萬人次,診療患者17.7萬人次,指導手術1.4萬例,開展遠程醫療合作3萬例,開展科研合作44項。
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起點,三地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隨著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等優勢資源和要素在京津保的有序流動、優化配置,保定必將開“新”路、破“新”局、育“新”苗,向著高質量發展全速前進。
優化結構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走進清苑區冀昌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光伏板整齊排列、廠區密布的數據采集點實時將數據傳送到智慧中心。不久前,這里獲評河北省省級“綠色工廠”。
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加速綠色化智能化轉型……企業大刀闊斧去產能、調結構,是保定轉換經濟動能的縮影。
讓老產業新起來,讓新產業強起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保定全市上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亮點紛呈的良好局面。
在熱火朝天的工廠里,全國首條“5G超可靠低時延汽車柔性產線”開工;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充氫8分鐘、續航500公里的氫能環衛車來回穿梭;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超低能耗建筑產業方興未艾;在廣袤空曠的風電場,綠色能源產品運送到國內及多個國家、地區,成為重點項目的“主力擔當”……一個個微鏡頭,見證著保定噴涌勃發的發展動能。
產業結構優化之路怎么闖?保定以務實舉措回答時代之問。
讓生產流程變綠,保定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加快創建具備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當前,保定已構建起由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國家級工業園區、10個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以及30家省級綠色工廠、1家省級綠色園區、4家省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1個綠色設計產品組成的綠色制造產業體系,為推動實現新型工業化注入“綠色”活力。
圍繞“7+20+N”現代產業體系,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汽車及零部件兩個產業集群躋身2024年中國民營經濟百強產業集群榜單,成為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規模化、集聚化、集群化發展的生動注解。
“從產業集群發展態勢來看,保定正形成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聚‘勢’的新格局、新局面。”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付建賓表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保定將繼續推動產業集群壯大,不斷提升競爭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提質增效 政府市場協同發力
從“多頭跑”到“只跑一次”再到“一次不用跑”,從按月計到按天計再到“秒批秒辦”,從“滿墻證”到“一張證”再到“承諾+備案”即準入準營……在保定,透過企業辦事之“便”,可以窺見營商環境之變,也折射出10多年保定經濟體制改革的“含金量”。
隨著一系列破立并舉的改革舉措落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發力,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被激發。
為便利經營主體進入市場,我市深入推進“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企業設立登記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企業開辦全程網辦率達到90%,個體工商戶實現營業執照“秒批秒辦”。
在項目建設方面,建立總管家、行業管家、專業管家的“一企一策”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為長城汽車、華北電力大學等67家企事業單位制定專項政策“服務包”。
在金融環境方面,完善融資機制,落實企業上市激勵政策,變“后獎補”為“前幫扶”;發展普惠金融,有效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現金流短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上市掛牌企業135家,全年直接融資85.1億元。
在政務公開方面,以打造“投資保定”“保定服務”品牌為引領,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惠企政策頻出,2020年出臺“一網通辦”十八條措施,發展市場主體,2021年開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2022年開展“萬人助萬企”行動,2023年開展“三幫三找”活動,持續推進153項人民至上微改革事項。
市場主體有活力,經濟才有動力。數據最有說服力:全市經營主體總量從2013年的26.5萬戶到2023年突破100萬戶,年均增長7.35萬戶,十年間平均每天增長200戶。
聚焦“雙循環” 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驢肉火燒、素顏版魚香肉絲和“撒貝寧同款”牛肉罩餅……“五一”假期,“潑天流量”降臨,保定穩穩接住。
圍繞“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保定文旅迅速整合全市文博場館、特色景區、夜經濟街區、高端賽事等新業態資源,豐富的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讓消費場景多點開花。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近年來,保定擴內需、穩增長,不斷增強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信心,在“雙循環”中迎來新發展。
2023年,圍繞落實國家、省“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部署,保定出臺8方面共82項系列措施,積極創新消費新場景,提振消費信心,增強消費能力。
今年一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24.9億元,同比增長1.7%。出行類商品銷售良好,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3.2%、9.7%。
與此同時,保定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抓實開放載體、開放平臺和外資項目,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2023年,長城汽車海外銷售31.6萬輛,增長82.5%。長城汽車、立中車輪7個項目連續三年獲得中央支持。依托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白溝已與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往來,由“中國箱包之都”到“世界箱包之都”加速蝶變。河北出口商品展示中心吸引省內75家特色產業企業入駐,年內實現出口額 2.5億美元。中歐鐵路陸港城市和京雄保國際智慧港加快構建“一基地、兩中心、多節點”電商發展格局。
多個“第一”,就是保定外貿實力的最好證明:2023年,保定進出口總值714.1億元,同比增長61.2%,增速全省第一;全市實際使用外資137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0.0%,全省第一;位列“中國外貿百強城市”第44位,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在外貿結構競爭力評價中位居第12,是50強中全省唯一上榜城市。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