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客戶端報道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以上,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近年來,該縣通過科技賦能、訂單加持,持續推進高寒馬鈴薯產業發展壯大。一顆看似普通的馬鈴薯,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一起去看一看。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佟連旭:
圍場平均海拔900米,晝夜溫差大,而且土壤土質疏松,是高寒馬鈴薯的優質產地。現如今平均畝產可達4600 斤,而最高畝產可達1萬斤。然而早在十幾年前,像這樣的產量,薯農們是想都不敢想。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前懷村村民 劉新民:
那時候產量畝產也就是一畝地2000多斤,并且個頭不整齊,大的拳頭那么大,小的是鵪鶉蛋大小。
馬鈴薯收成好不好,七分靠種子,三分靠管理。早先,圍場薯農種植馬鈴薯多為自留種,隨著時間推移,本地品種嚴重退化,芽眼多、抗性差、產量大大降低。而且圍場大多是沙土地,如何種出質量更好的馬鈴薯?圍場開始在科技賦能中尋找答案。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佟連旭:
這里是脫毒種苗研究室,也是馬鈴薯生命旅程的起點。這些小小的脫毒種薯苗,不僅承載著無數薯農們的期望與夢想,同時也是開啟馬鈴薯輝煌歷程的關鍵"鑰匙"。
無菌操作臺前,技術人員用剪刀剝離組培瓶內母苗莖尖,放入組培瓶內,再用定制鉤將莖尖均勻平鋪在培養基內進行封口。他們在剝離莖尖后,隨時查看薯苗長勢,淘汰病菌多的薯苗。這些薯苗會在培養室內生長28天,再次進行剝離、培育,如此反復循環十至幾十輪次,直到過濾掉所有病毒和真菌。
承德大豐種業組培經理 張利軍:
這一棵脫毒苗,最少需要3年的精心培育。想要進入大田生長,還需要在網篷生產、產出"原原種",還需要用3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從實驗室到大田生產需要用 6 年的時間。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正是科技在為高寒馬鈴薯的繁育保駕護航。目前,圍場擁有優質種薯繁育企業21家,標準化脫毒種薯擴繁基地15萬畝,已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研發基地。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前懷村村民 劉新民:
這個品種是新V7,它產量就是能達到8000斤,在收獲的季節前,沒有說死殃黃枯萎現象。
為了將優質種源不斷推廣,圍場縣不斷探索,推出了"訂單托底"發展模式。圍場百旭名甲農業科技、承德富龍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按照"價格托底、訂單收購"原則,與合作社、農戶簽訂收購訂單,建立"價高時隨行就市、價低時保價收購"的市場風險防控體系,讓農戶吃下了定心丸。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六十棵村村民 王勤伍:
有了訂單保底,不愁銷路,這么干起活兒來老百姓就更有勁頭兒了,更有信心。
同樣讓農戶們心里踏實的,還有當地打造的馬鈴薯產業數字平臺。在平臺上,全國的一級、二級批發商能直接看到原產地不同品類的馬鈴薯,直接下單。免去了中間商掙的差價,紅利則分給了老百姓。
百旭名甲農業科技(河北)有限責任公司運營總監 隋巖:
這個老百姓假如今年他種的比較少,種50畝,一畝地產8000斤,然后一斤差5分錢的話,它這一畝地(有中間商)就是少掙400塊錢。如果說免去了中間商,這50畝地,它這2萬塊錢會直接進老百姓的腰包。
訂單托底、數字平臺保證了銷路,但圍場縣仍不滿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利潤更高的深加工產業。自主研發出的水晶粉條、土豆酥、奶酪土豆塊等系列產品,讓這小小馬鈴薯身價倍增。當記者走進泓輝酒業生產車間,則看到了更加神奇的一幕:半自動化生產線上,生產馬鈴薯淀粉、粉條所產生的殘渣,居然正用于釀造白酒。
承德泓輝雙合淀粉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俊聰:
在馬鈴薯淀粉變成粉條的時候馬鈴薯的價值其實就翻了幾倍,從粉條再變成粉條白酒的時候就翻了幾十倍,這樣的話,把馬鈴薯的價值做到了充分最大化。
截至目前,依托"中國馬鈴薯之鄉"地理標志性產品,圍場縣已經完成了由原來單純種植到全產業鏈的生產之旅,今年以來,全縣馬鈴薯總產值已達35億元。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馬鈴薯研究院院長 陳嘯天:
嚴格按照科技研發、種子繁育、標準化生產基地、倉儲物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為突破口,按照延鏈、補鏈、強鏈這樣的思路,為圍場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