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6月20日電(魏會博、魯萍、王芳)近日,河北省管道裝備制造行業協會落戶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為鹽山縣管道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再添新動能。
鹽山縣管道裝備制造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長為產業規模大、聚集度高、品類齊全的管道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近年來,鹽山縣立足管道裝備產業發展實際,在持續深化改革中不斷盤活存量、發掘增量、提升質量,以科技為引領,加快提高產業活力和效能,推動管道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產業加快升級,領軍企業不斷涌現
盛夏時節,河北滄海核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滄海核裝備)的軌道模壓成型工藝生產線全力運轉,生產過程忙碌而有序。直徑800毫米以內的12米鋼板,從上料到成型,僅需要3分鐘。在直縫埋弧焊生產領域,這是傳統工藝生產效率的3至4倍。
自去年7月起,滄海核裝備啟動了“5G+大數據+管道智能工廠”項目,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這是河北滄海核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軌道模壓成型工藝生產線。新華網發
滄海核裝備與專業團隊合作,利用3年多的時間,搭建起全車間設備數據采集和三維立體智能運維場景、數字化車間管理系統平臺、智能機器人應用、智能工廠工業App以及AI自動識別技術等。
“在鋼材上料、加工、出廠、運輸的關鍵環節,技術工人都會上傳信息。用戶掃碼可以看到訂購的鋼管處于哪個環節,查看關鍵參數。”滄海核裝備董事長趙德清說。
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鹽山管道裝備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邁向高端市場。昊天節能裝備有限公司參與制定《管道腐蝕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通用要求》國際標準;河北宏潤核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擠鍛出世界領先的G115鋼管;河北匯東管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無縫外護管保溫管件,先后申報了16項國家專利……
河北滄海管件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人進行拋光作業。傅新春 攝
數據顯示,鹽山縣管道裝備制造企業已有2200多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4家、“專精特新”企業57家。一項項新技術的研發、應用,讓鹽山縣域科創能力由2021年的C類縣,躍升至2023年的A類縣。
協同合作:整合行業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鹽山縣管道裝備制造業聞名全國,是延伸河北省鋼鐵產業鏈條的重要產業。近年來,鹽山縣先后被認定為“中國管道裝備制造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管道管件出口基地”。
“河北省管道裝備制造行業協會在鹽山的成立,整合了行業資源,將有力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引導產業高質量發展。”鹽山縣科技工信和商務局局長孟銀龍說,下一步,協會將開展管道裝備制造產業的調研、技術研究、交流合作等,助力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
鹽山縣成立高新技術專班,積極促成企業與燕山大學、西安交大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聚焦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解決企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問題。
河北匯中管道裝備有限公司質檢人員對產品進行檢測。傅新春 攝
為提升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鹽山縣委、縣政府實施雁行培育工程,在縣域龍頭企業建立了“揭榜掛帥”“賽馬”制度,全力打好核心技術攻關戰。同時,鹽山縣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引導銷售型小微企業與實體企業建立聯盟,推動協同化發展。
目前,鹽山縣管道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發電、輸油輸氣、市政管網、整機裝備四大產業鏈條,產品達21大類、2400多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40%,實現了管道裝備制造業向全產業鏈延伸。
優化服務:落實惠企政策,推進打造新型平臺
看上去潔白無瑕,摸起來溫潤如玉——這是滄州華祥塑業有限公司生產的PVDF(聚偏氟乙烯)塑料管件。這種管件一小筐就能賣到上萬元。
“這種產品的原料PVDF被稱為塑料中的‘軟黃金’,每噸能賣到30萬元。鹽山縣相關部門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研發的扶持政策,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走高端、創新之路。”滄州華祥塑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馬濤說,今年以來,企業享受稅收優惠68.55萬元,為企業邁向高端提供了助力。
工人在管道內進行焊接作業。新華網發
鹽山縣嚴格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惠企政策。2023年以來,縣域企業享受各類優惠政策2.37萬余家次,涉及金額8.86億元。
當前,鹽山縣正謀劃推進平臺建設,為管道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便捷的市場供求信息和技術交流信息。“下一步,我們將搭建面向管道裝備制造業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為鹽山管道裝備產業提供拓展市場、研發設計、設備聯網、生產管控、產業金融等公共服務,培育新型生產組織模式,促進制造資源優化配置,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孟銀龍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