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未來安全應急技術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6月3日,2024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雄安地下空間安全應急技術應用大賽”決賽在雄安新區金湖未來城河北建投大廈開賽。首個比賽日,30項城市地下空間安全應急先進適用裝備賽道參賽作品展開角逐,可遠程控制排澇救援裝備、子母式排水搶險車、礦用履帶式巡檢偵測機器人等一批國內先進安全應急裝備亮相。今天的記者觀察請看:《智”繪安全應急新畫卷》。
在產品展示區,一款黃色的履帶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款產品由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最新研發,采用全地形高強度履帶、全金屬骨架,機器內部設計也十分精巧。
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樹生介紹,雄安新區地下空間龐大,目前,已累計建設了144公里地下綜合管廊,水、電、熱、氣等都“住”了進去。在應急狀態下,這款產品就將派上大用場。
張樹生:“應急狀態下,如何把地下空間的信息實時的傳輸上來,我們這款產品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能夠深入到地下空間,通過拋投基站,建立無線通訊網絡,把現場的音頻、視頻、環境參數實時的傳輸到應急處置救援中心,為救援決策提供依據。”
如今在唐山,機器人“兵團”正異軍突起。在應急救援領域,機器人“逆行者”的身影不時閃現;在遠離地面的地下巷道,巡檢機器人成為緊盯地下安全的“眼睛”。
本次大賽參賽作品中,涌現出一大批帶有原創性、集成性的領先技術和解決方案,地下空間復雜環境下高效排水清淤智能成套裝備就是其中優秀代表。
該項目包括子母式排水搶險車、泵組式排水搶險車以及排澇機器人、抽吸機器人等,相繼攻克了高效大流量應急排水技術、多場景全流程機械化快速投運技術等多種關鍵技術,這些技術均屬行業首創,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徐工消防安全裝備有限公司救援裝備研究所所長高志剛:“這套裝備我們是從雄安的地下場景調研,到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到最后整機的應用測試,我們提供了整套的解決方案。其中大流量的應急排水技術,我們可以實現每小時5000立方米的排澇,相當于是兩個標準泳池的水量,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清空。針對地下清淤,我們有清淤機器人,還有抽吸車組,針對地下場景,最遠的抽吸距離可以達到150米,抽吸效果非常高效,相信我們徐工的成果能夠在雄安落地。”
河北臺記者白雪峰采訪徐工消防安全裝備有限公司救援裝備研究所所長高志剛
6月3日,30項城市地下空間安全應急先進適用裝備賽道參賽作品展開角逐,既有針對城市地下空間應急救援的通信聯絡、通信系統重構的應急指揮通信裝備,也有適用于地下空間消防救援、地下坍塌救援、水害應急救援的專用裝備,代表了該領域國內最先進的技術水平。
應急管理大學教授羅建國:“本次大賽產品多、技術新、前景好,要以雄安新區飛躍發展為契機主要融入雄安,開科技落地之花,結產業發展之果,相信雄安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在眾多決賽的方案當中,明確的體現出的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也體現出企業和研究部門對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到千行百業,形成新質生產力做了巨大努力,在未來也非常可期。”
雄安新區作為新時代規劃建設的現代化城市,承載著打造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的使命,迫切需要匯聚應用國內外最先進的安全應急技術裝備,探索建設善治安全、本質安全、智慧安全的韌性城市新路徑。
本次大賽在雄安新區金湖未來城河北建投大廈舉辦。金湖未來城由河北建設投資集團全資子公司——河北建投雄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匠心打造,是新區首批市場化開發建設項目之一。它毗鄰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和金湖公園,南接啟動區,地處新區先行區容東片區核心地帶,涵蓋住宅、公寓、商業、辦公等多種業態,占地面積1885畝,建筑面積255萬平米,是目前雄安新區一次性整體交付的建筑面積最大、業態最全面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作為本次大賽的承辦方之一,河北建投雄安公司在金湖未來城河北建投大廈內為本次大賽提供了專業的賽事場地和高水準的硬件支撐,并在建投大廈周邊設置了高規格的展示區域,為參賽企業搭建了一流的競演平臺,幫助參賽企業向社會各界更好地展示其創新產品和前沿解決方案。同時,河北建投雄安公司將以空天信息聯盟產業孵化平臺大廈、安全應急裝備大廈、智慧農業大廈等7棟高標準寫字樓為載體,謀劃打造10萬平米的河北建投雄安場景匯科創產業園,真正達到以賽引企、賽展結合、產賽相融、產業落地目的。賽后,凡是入駐河北建投雄安場景匯科創產業園的優秀企業,不僅能享受到新區政策支持,還能享受到河北建投給與的特殊優惠政策,讓企業輕松入駐,全力發展。未來,河北建投將與入駐企業攜手共進,共同打造“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未來之城。
6月4日到5日,2024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雄安地下空間安全應急技術應用大賽”決賽城市地下空間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技術賽道、超大規模地下空間定位導航技術賽道的比賽將繼續在雄安新區金湖未來城河北建投大廈舉行。
河北建投雄安·金湖未來城鳥瞰圖
記者|白雪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