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在鹽堿草灘里的一排排“鐵桿莊稼”。李世軍 攝
天朗氣清。
沽源縣九連城鎮半拉山淖中,成群優雅的黑翅長腳鷸、反嘴鷸嬉水其中。微風拂過,水面漣漪,碧水藍天渾然天成,宛如一幅畫卷。
誰能想到,如此美景,竟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打造而成,如今這里有了屬于她的新的名字——“光伏公園”。
種在鹽堿草灘里的一排排“鐵桿莊稼”。李世軍 攝
6月4日是個周末,從小在半拉山村長大的王素麗領著3歲的孩子回到家鄉。母女倆漫步公園內,耐鹽堿綠植、涼亭、木棧道、觀景平臺……所到之處都成了不能錯過的美景,她的手機此刻也仿佛不夠用,左拍拍、右拍拍,快門閃個不停。“完全變了模樣!”王素麗驚嘆道,“小時候這兒特別荒涼,雜草都是零星地長,經常能看到板結成塊的鹽堿地?,F在,滿眼綠色,你聽,還有鳥叫呢?!?/p>
在公園中,每個路燈頂和城墻上都會看到一塊塊的太陽能板。九連城鎮副鎮長王鑫煒介紹,整個公園內的亮化和監控用電都來自光伏發電,真正實現了綠色零碳?!澳闱疲肜侥桌锏乃褪菑哪沁叺奈鬯幚韽S引流過來,每天將近有500噸的中水匯入其中,大大降低了淖周邊的鹽堿度。”王鑫煒說,水域面積的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來此棲息。
“光伏公園”成為村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李世軍 攝
為何取名“光伏公園”?答案就在距離這里3公里的光伏發電示范片區中。這里曾是6個行政村所在地,土壤鹽堿化嚴重讓這片土地的植被迅速退化,村民祖祖輩輩守著幾畝薄田靠天吃飯成了亙古不變的生活。如今,遠眺1.1萬畝的鹽堿灘,一塊塊湛藍色太陽能光伏板依次排開,一路追光,場面蔚為壯觀。
“光伏公園”內的彩色步道。李世軍 攝
窮則思變。近年來,九連城鎮依托當地豐富的光照資源,探索出“鹽光互補”發展模式,在昔日硬生生的鹽堿地里播種下“太陽”。為充分利用閑置草灘,規模化發展光伏產業,該鎮從2018年開始依次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和“空心村”治理工程?,F在,全鎮25個行政村村民全部安置在了鎮中康居苑和康馨園兩個小區。考慮到搬遷規模較大,為豐富村民日常休閑需求,去年,引進的光伏企業又在半拉山淖邊打造了“光伏公園”,探索出了一條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加快鹽堿地治理的新途徑。
“光伏公園”在淖泊旁修建了觀光木棧道。李世軍 攝
“沒想到曾經的貧瘠荒地變成了‘聚寶盆’,每年出租草灘的租金,20%留作村集體收入,剩下的全部惠及410戶村民,每戶一年租金分紅達到了5000元?!痹谟崖摯妩h支部書記毛慶香眼中,村子雖整體搬遷了,但發展卻更穩定、可持續了。
新建的“光伏公園”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李世軍 攝
村里聚集起了“光”,村民眼里也有了光。住進樓房后,62歲的友聯村村民李全感覺日子更加有奔頭了。進入5月,他和兒子忙得腳不沾地兒,倒不再是因為耕種自家地,而是要到旁邊向陽村的地里去打工,搭大棚、鋪管線,每人每天至少能掙170元?!耙郧肮饩昂梅N地年收入六七千塊錢,現在一個月就掙那么多?!边@筆收入賬,李全算得清,從莊稼漢變成了“包租漢”,李全現在笑得合不攏嘴。(河山新聞記者 韓潔 呂慧 通訊員 梁志剛 李靜江 攝影李世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