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陽原縣,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就在近日,陽原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捷報頻傳,縣稅務局獲評“全國文明單位”,辛堡鄉四十畝灘村榮膺“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這兩項國家級榮譽的取得,見證著陽原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進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以點帶面抓創建
在陽原縣市民中心辦稅服務窗口,剛辦完契稅繳納的市民李大爺發現忘戴老花鏡,導稅員立刻遞上便民服務盒里的折疊眼鏡;在四十畝灘村,村里修筑的馬路寬闊平整,大街小巷干凈整潔,村外田地里機器轟鳴,人影攢動,整個村子安靜祥和又充滿著生機。
這兩個看似不相交的場景,卻因“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文明村鎮”這兩項榮譽產生了奇妙聯結,它們如同兩面鏡子,映照出陽原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堅實足跡。
陽原縣稅務局十年如一日深耕精神文明建設與稅收征管融合沃土。從2017年獲省級文明單位,到2025年摘得“全國文明單位”桂冠。8年間,20余項省市級榮譽見證著這支稅務鐵軍的奮進征程。該局通過“組建專班、細化方案,深入辦稅一線,用腳步丈量需求,用行動破解難題。“楓橋式”稅務分局搭建起征納溝通的“連心橋”,納稅人權益保護中心筑牢權益守護的“防火墻”;“掃碼即辦”“遠程幫辦”打破時空界限,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網上辦稅范圍持續拓展,辦稅成本一降再降。每一項舉措,都凝結著稅務人的智慧與擔當,讓優質服務成為營商環境的閃亮名片。
而在距縣城40公里的四十畝灘村,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貧困村,如今青磚黛瓦,道路寬闊。村內,房屋墻壁上書寫著文明標語,街巷以“崇德路”“孝善巷”“自強巷”等名字,個個彰顯著正能量。村里建了3個小花園,3條主干道安裝了戶外發光L E D;村里灑水車定時對村莊道路進行防塵灑水,對村中花壇及古樹進行澆灌,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村外,一排排蔬菜大棚,承載著四十畝灘村的希望。如今,四十畝灘村的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102個,大棚占地160畝,主要種植西紅柿、西蘭花、芹菜和土豆等。四十畝灘村的大棚西紅柿有了注冊商標,成了走俏市場的名牌產品。
在兩大標桿的示范帶動下,陽原縣的文明創建正在呈現燎原之勢。
全域全業抓創建
桑干河畔,天藍水清,水鳥翩躚。
60多歲的桑干新村村民季大爺,從小在陽原桑干河河邊長大,見證了這條母親河的華麗蝶變。“幾年前這里還是砂石灘,經過逐年整治,建了濕地公園。現在水鳥多了,環境美了,成了市民游客的‘打卡地’。”季大爺說。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是陽原縣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生動縮影。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陽原縣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將文明創建深度融入縣域發展的每一處肌理。
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是陽原縣創城的一大亮點。持續完善基礎設施。縣城主干道改造、地下管網更新等工程穩步實施,新增100多個停車泊位,有效緩解停車難題。統籌推進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實施了西沙河綜合提升二期等城建項目,2024年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4公里、供排水管網6.9公里、供熱管網51.6公里,新增綠地4.6萬平方米,縣城品質品位顯著提升。實施18.6公里“四好農村路”提升工程,推動國道G109化稍營至晉冀界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和省道S311龍揣線二級公路改建工程列入“十五五”規劃,不斷完善縣域路網結構。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運行機制,先后創建10個省級和美鄉村。探索建立“1333”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模式,構建起“政府主導、專職作業、干部上陣”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健全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動建設養老服務中心、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強化農村寄宿制保障,實施化稍營中心校宿舍樓擴建項目,滿足陽原縣東部學生寄宿需求。
此外,陽原縣立足雜糧產業基礎,借助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項目機遇,通過實施一批配套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銷售等全產業鏈項目,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推行“企業+農戶”等模式,項目區種植優質雜糧面積穩定在2.8萬畝,帶動農戶3.68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在陽原縣,城鄉環境美了,居民腰包鼓了,文明鄉風自然蔚然成風,城鄉文明顏值得到全方位提升。
共建共享抓創建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場幸福接力。
陽原縣稅務局獲評“全國文明單位”,辛堡鄉四十畝灘村榮膺“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這兩項國家級榮譽的背后,不僅是陽原縣多年來深耕文明創建的結果,更是全縣上下以共建共享凝聚發展合力的生動見證。
陽原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劉中旭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就是要用腳步丈量納稅人的需求,切實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為‘創城’貢獻力量。”
不僅稅務局,陽原縣各級各部門把文明城市創建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以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利民之措,回應群眾的期待:
開展市容環境整治攻堅行動;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持續加大城區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力度;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推行“風險研判預警、過程調查溯源、違法依法處置”三位一體工作機制……
“我們的家園變得更文明、和諧、美好”“陽原縣環境宜人、景色優美,還有現代城市的便利,真是宜居宜業宜游”……市民和游客紛紛點贊。
就在今年,泥河灣百萬年人類印記展,讓泥河灣遺址群重大考古成果和文化價值在京展示;中小學校園“明廚亮灶互聯網+A I智能提升”工程,讓陽原23所學校食堂從“人防”向“技防”升級;陽原縣毛皮產業發展中心被授予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單位,推動毛皮產業持續發力……
站在榮獲兩項新榮譽的新起點上,陽原縣正以“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的執著,繼續書寫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的動人篇章。(記者 馬國萍 通訊員 仝輝 趙曉新 王玉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