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藝學堂”,舞蹈隊隊員身著華麗的演出服排練節目;幼兒園里,孩子們愉快玩耍的鏡頭可出現在媽媽的手機里;在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工人們采摘蔬菜、打包、發貨……這里是康保縣張紀新城易地搬遷安置點,來自該縣11個行政村6000余人在這里見證變遷,開啟新生活。
志愿者為到食堂吃飯的老人端上飯菜
張紀新城經常開展群眾文藝演出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搬遷群眾多,社區規模大,如何讓搬遷群眾住得下、穩得住、過得好?集聚區以搬遷群眾的急難愁盼為切入點,通過黨建引領服務型社區建設,在精細化便民服務、多渠道促進就業、大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力,打通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讓“新居民”樂享“新生活”。
張紀新城經常開展群眾文藝演出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隨叫隨到的服務讓居民生活安心
“喂,老胡,來我家看看,好像是下水道堵了。”張紀新城3月21日一大早,張紀新城紅色物業修理員胡德有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還沒吃完早餐的他急忙放下碗筷,帶上工具,向居民家走去。
“以后千萬別往馬桶里倒剩菜了,這樣容易堵。”胡德有一邊疏通下水道,一邊囑咐居民注意事項。
物業辦主任閆小俠告訴記者,集聚區居住的老年人居多,生活中,他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集聚區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立了紅色物業服務隊,隊員以懂水電、會維修的技術人員為主,為居民提供24小時免費服務。
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整治行動
“紅色物業”只是張紀新城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該社區黨總支下設12個黨支部、32個黨小組,建立起“黨員+網格員”雙到位治理模式,103名在村黨員和64名樓棟網格員構建起基層治理一張網。
“我們還實施了干部包聯群眾和市場主體,每名干部包聯7戶群眾,將集聚區1995戶全部包聯在內。”張紀鎮政法委員兼統戰委員閆玉霞介紹,干部們經常性深入群眾家中走訪對接,為群眾代辦事項和解決問題。
在張紀新城,小區里道路整潔干凈,看不到一點垃圾,只見一位位“黃馬甲”沿路打掃著、搜尋著,甚至連一個煙頭都不放過。
閆玉霞說,“黃馬甲”既是社區設立的公益崗,也是社區組建的四支志愿服務隊其中的一支。其他三支分別是黨員志愿服務隊——“小紅”;簽約醫生志愿服務隊——“大白”;紅色物業志愿服務隊——“迷彩服”。四支隊伍一體化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在“志愿者之家”展廳里,一張張展現黨建風采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一名名身著不同顏色的志愿者或為老人理發,或為居民檢查身體,或在熱火朝天地開展環境整治行動,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依托數字鄉村平臺,老人們使用上“一鍵呼叫”智能設備
產業項目的落地讓居民就業無憂
“搬到新城,居住環境好了,生活方便了,關鍵是找工作也不愁了,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說到現在的生活,57歲的褚美感嘆著現在的好日子。
她告訴記者,她現在就職于離家不遠的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因為大棚一年四季生產,她成為這里的長期工,一個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
據了解,康保生態循環智慧農業示范園區是張紀鎮引進的投資上億元的生態農業項目,可為附近群眾提供上百個就業崗位。
從外出打工到在家門口就業,這是多少搬遷群眾所期望的。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也能穩得住,張紀鎮積極推動項目引進和落地。目前已落地建成品冠草莓種植基地、婭菲服裝加工廠、中智天工光伏電站、百磷有機肥生產基地等8個項目。康巴諾爾生態草原小鎮、華旅匯多元化旅游項目等10余個項目正在推進中。
為滿足搬遷群眾畜牧養殖的需求,該鎮還探索實施了“百戶千頭、助農增收”母牛代養項目,建成孫家村養殖小區、滿意養殖小區等企業園區,讓5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我們不斷拓展園區就業、農業季節性務工、社區微工廠、公益崗等搬遷群眾就業渠道,還專門設立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對想就業未就業的群眾進行幫扶,最大限度保證群眾就業增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閆玉霞說。
張紀新城“智慧大腦”
數字賦能讓社區治理變“智理”
“這個小電話好用,我摁一下就撥出去了。”郝再香老人拿出一個類似小遙控器的智能設備給記者看。只見上面只有四個按鈕,最上面的是“S OS”,下面三個是可以設3個手機號的按鈕,具有一鍵呼叫功能。
閆小俠介紹,目前,張紀新城依托數字鄉村平臺,專門為50名子女不在身邊,行動不便或有基礎病的老人配了一鍵呼叫設備,方便老人如遇緊急情況可以及時撥打電話。
據了解,張紀新城數字鄉村平臺是中國聯通援建的智慧管理平臺。
在便民服務中心一樓,記者看到一塊大屏幕正是張紀新城智慧大腦。打造了集美麗張紀、黨建引領、服務治理、民生保障、產業振興于一體的可視化鄉村管理平臺。從全鎮黨員情況到重點人群管理,從項目推進到用工信息發布,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員為記者展示,后臺可以任意點開一棟樓一個單元甚至每一戶,可以查詢住戶的基本信息,這是通過3D建模完成的一鍵查詢。
據介紹,數字平臺應用功能強大便捷,后臺系統與居民手機微信小程序相連,后臺發布的用工信息,幼兒園孩子在園情況等,居民都可以在手機上查看。同時還開辟了線上積分通道,比如社區隨時發布文化活動、公益行動等,居民可以點一鍵參與,線
上報名,從而獲得積分,居民又可以憑借積分到積分商城兌換日用品,極大提高了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群眾也可以利用小程序上報情況,哪個樓道有雜物堆放,哪里有安全隱患,都可以拍照上傳上報。
張紀新城成為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
“如今,數字化讓社區治理更加精細化和智能化,不僅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而且實現了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高效化以及群眾辦事的便捷化,以后我們還將在數字鄉村發展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集聚區治理效能。”閆玉霞說。(河山新聞記者 張鳳燕 通訊員 劉雅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