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正在進行分魚苗工作。 張鳳燕攝
“魚菜共生”溫室大棚里一邊是綠菜,一邊是魚池。張鳳燕攝
一個魚池,可以養3000條魚。張鳳燕攝
水培蔬菜長勢喜人。張鳳燕攝
在有機蔬菜大棚,工人正在摘西紅柿。張鳳燕攝
園區內,雙層全鋼架智慧日光溫室大棚鱗次櫛比。張鳳燕攝
3月5日,康保生態循環智慧農業示范園區“魚菜共生”溫室大棚里,一畦畦水培蔬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魚池里,小魚兒歡快地游著。這里,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一水兩用、循環種養、四季生產,畝產值可達25萬元。“魚菜共生”作為一種創新的生態農業模式,成為壩上地區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增產增收的新引擎。
“魚和菜是如何共生的?”農業示范園區負責人王鑫告訴記者,這是一個綠色循環種養生態圈,魚的排泄物通過生物化解成為蔬菜所需的營養,水把營養輸送到蔬菜池子里,蔬菜充分吸收后,水回到二次供水系統,通過殺菌凈化,干凈的水再重新回到魚池,形成一個閉環,最終得到零排放、零污染,實現魚菜生產高效且有機綠色。這種模式大幅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每立方水可養100斤魚,是傳統養殖的30倍,可節約用水90%。
記者看到,魚池、微生物反應池、菜池、回水池都通過管道相連,微生物反應器、水泵、紫外線消毒器等設備分別置于微生物反應池和回水池中,進行24小時工作。在一個魚池邊,王鑫一邊介紹一邊和工作人員交流投放魚苗的細節。他說,現在工人們正在分魚苗,每一個6米直徑的魚池可以投放3000尾魚苗,一個棚占地5畝,每個棚有20個魚池,年產鱸魚、鱖魚等淡水魚70余萬斤。
早春的康保,風寒料峭,田野里一片蕭索,而溫室大棚內,暖意融融、生機盎然。王鑫介紹,園區所建的溫室大棚全部是適合高寒地區,且可以四季生產的雙層全鋼架大棚,具有防風、防寒、防積雪等功能,目前已全部實現智慧化管理。大棚內設有環境監測設備、自動化控制系統、數據采集與傳輸設備等,可對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進行實時監測;通風、補光、遮陽等全部實現自動化。“由此,我們淡水魚一年可養兩茬,蔬菜常種常鮮,產品因無污染、純綠色特點,深受市場歡迎。”王鑫說。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1.4億元,占地490畝。目前,投入生產的“魚菜共生”種養殖面積70畝,綠色蔬菜種植面積230畝。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銷售額達4000萬元,可為附近群眾提供上百個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4萬余元。屆時,園區將逐步形成集農業生產、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間接帶動500戶農戶增收。(記者 張鳳燕 陳嘉 通訊員 劉雅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