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張家口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上,革命先烈多松年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作為早期中共領導人,多松年與這座城市的緣分,宛如一首激昂的贊歌,在歲月長河中傳唱。他為了理想和信念,為民族解放與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最終在大境門壯烈犧牲,其英勇事跡為這座城市紅色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挖掘和傳承本土紅色文化,市群眾藝術館積極行動,以曲藝故事這種獨特的形式,將多松年的英勇事跡搬上舞臺,讓先烈精神在新時代重放光芒。 (李曉利)
故事作品《多松年》:傳承紅色基因 演繹英雄贊歌
記者 李曉利
多松年,這位中共早期黨員,也是蒙古族最早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一,曾任中共察哈爾特別區工委書記。在風華正茂之時,他毅然投身革命,創辦革命刊物,積極宣傳進步思想,組織農村、牧區斗爭,為革命事業四處奔走。作為中共熱、察、綏特別區唯一代表參加中共“五大”……他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精心籌備 還原英雄本色
在創作《多松年》這部故事作品時,市群眾藝術館的創排團隊秉持尊重歷史事實這一原則,深知這是對英雄最好的尊重,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的關鍵。前期準備階段,他們先是前往察哈爾烈士陵園參觀,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感受先烈的精神力量,隨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資料搜集與研究中。他們深入探究多松年的生平經歷和革命事跡,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同時向張家口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虛心請教,力求還原一個最真實、最生動的多松年形象。不僅如此,團隊還對已有的與多松年相關的文藝作品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創排且榮獲國家藝術基金的大戲《多松年》,這部曾在張家口演出過的作品,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今年年初,創作正式啟動。韓超、史進、李首斐等創作者們滿懷激情地投入其中。故事圍繞多松年展開,同時塑造了他的妻子以及反派警察等角色,以情景講述的形式,再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北方奉系軍閥張作霖瘋狂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地下黨組織遭嚴重破壞的緊張局勢。多松年不顧危險,為營救同志,恢復黨組織,毅然回到張家口,展現出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執著。
整個創作歷時兩個月,多次易稿打磨劇本,排練持續一個多月,動作和場景都經過了無數次調整。創作團隊深知表演時長有限,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讓觀眾明晰人物,抓住特質,有力傳達作品精神內涵。
舞臺綻放 傳承革命精神
在表演環節,挑戰巨大。表演形式是一個人在臺上演繹著講故事。短短8分鐘的表演里,表演者需要一人分飾三個人物角色,并兼任旁白,從不同角度出發,呈現出四種不同語氣。沒有華麗服裝加持,完全依靠表演者精湛的演技來塑造角色,對表情、動作、臺詞都要求極高。表演者張家豪雖有舞臺表演經驗,但接觸曲藝故事還是第一次。他通過對多松年故事的剖析,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多松年某一階段的人生。在表演呈現時,他從內心出發,努力尋找與角色的共鳴點,將多松年的熱血、愛國情懷、責任感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展現得淋漓盡致。面對敵人時,他表現出堅定、果敢;面對妻子時,則展現出柔情似水的一面,全方位的剖析和展現了角色的性格特色。
在2024“藝韻北京”群眾曲藝大賽“百團匯演”全國故事邀請賽中,《多松年》這部紅色題材作品從六省市十余件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表演獎;榮獲2024全省群文系統業務技能大比武一等獎;在“揚清風頌黨恩”慶“七一”廉政文藝晚會、2024北京“中軸杯”優秀曲藝作品展演等活動中,其以新穎形式和感人情節深深打動觀眾,引起強烈共鳴。
這次的創排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更是對張家口歷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和傳承。編劇韓超說:“這部作品將多松年的故事以全新、生動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更多人了解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輩,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時,也為張家口的文化原創作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年來,市群眾藝術館堅持深耕時代風貌,整合資源傾力打造精品力作,所創作的作品和節目屢獲嘉獎,曾先后獲得由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國家級獎項5次,省級獎項數十次,其中,2020年晉劇小戲《老戲臺》和2022年干嗑《金笊籬》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資助項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