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振良教授發來山西大學校史館中一段介紹:“1948年6月,為避戰火,山西大學師生遷往北平、張家口等地。”民國時期,山西大學在張家口停留或辦學,在張家口的史料中未見記載。于是,循著這一線索,筆者在陳文秀、張民省、劉秋旺主編,2002年3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大學青年運動史1902-2002》一書中查到了相關記載,據此鉤沉山西大學遷移張家口始末。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西門
山西大學遷校張家口的背景是太原解放前夕。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捷報頻傳,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指閻錫山統治中心太原。為了固守太原,太原市所有16歲至35的男女,都被編為甲級參戰隊。山西大學學生為了不當炮灰作無謂的犧牲,“大家一致主張將學校遷離太原。”
山西大學遷移張家口之前,先遷校北平。“(1948年7月)所有文、法、工各院系學生,除以后8月份招的100名新生外,共300余人,于(7月)10日起至15日分三批乘陳納德運輸機全部飛抵北平。”12月中旬,又有100名新生和部分教職員一起乘機飛往北平。所以,從太原遷移到北平的山西大學師生共有400多名。閻錫山對山西大學遷往北平給予了關注。一是允許學生到達北平后,先暫住在北平東四七條39號閻錫山公館。二是給時任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山西籍傅作義寫信,要求他給山西大學師生尋找辦學之所。傅作義會見山西大學師生代表時表態“在北平市找幾百人住宿上課,確實有困難。但你們自己找,只要是公家的,暫時無人占用的房院,住得下即可暫時借住。”山西大學師生認為搬入中南海最為合適,為了避免受到阻撓,8月12日采取突然方式,遷入中南海。“數輛汽車魚貫而人,直奔原定地點瀛臺。進去后,將女同學安排在勤政殿及附近房舍住下,其余大部分同學安排住在瀛臺一帶的涵元殿、翔鸞閣、春明樓等處。后來為愛護古跡,遷往政事堂,居仁堂等近代新建筑內。”
傅作義要求山西大學臨時遷校張家口。傅作義在山西大學師生遷入中南海的當天晚上,就派他的文教處長秦豐川勸同學們次日遷出,但是沒有回應。于是,傅作義又連續數次,分別給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和尚在太原的山西大學校長徐士瑚發發電報,要他們迅速到北平解決山西大學學生問題,并撥出張家口王府一座,作為山西大學的臨時校舍。朱家驊命令徐士瑚,接受傅作義遷校張家口的建議。
為了迫使學生離開北平,遷往張家口。山西大學校方說“誰要不去張家口,一切生活及安全問題自己負責,學生9月份的公費將發在張”。他們還通知中南海事務管理所及北平市警察局說“山西大學不日即遷張,所占房舍全部歸還。”并在報上發表消息,制造遷移張家口的與論。在這種情況下,400多名山西大學師生被迫于9月5日離開北平。“學生們雖被迫遷往張家口,但教授們除兼行政職務者外,無一人離平赴張,此外尚有20名學生未去。”9月7日,校方還開除了6名骨干學生,以震懾反對遷校的師生。
山西大學師生遷移到張家口后,校址設在德王府,德王府即察哈爾都統署。“這里既無教室、桌椅和黑板,又無寢室床鋪,學生們睡在水泥地的大屋里。衣單被薄,寒氣逼人,大家站在院里吃飯,好多人被凍得病倒了。”學生們紛紛向校長徐士瑚提出回北平的要求。徐士瑚看到,山西大學在張家口確實無法開課,再加上當時“戰事不斷發生,時受虛驚,食糧無法購到,房屋太少,不敷使用。”于是,又將山西大學遷回北平。“10月底學生從張家口回到北平,12月9日開始上課”。
(陳韶旭)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