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之于張庫大道,好比源頭活水,恰似橋頭之堡。除了元寶山、猴兒山,還有哪些草市榷場,可證其繁華?
第三,廟灘。這是張庫商道在張北的另一個通衢路口,位于縣城北十里處。廟灘東臨安固里河,草地灘涂廣闊,水源充沛,是南下毛料、皮張等商品貨物的又一個集散地、蒙漢商賈交易的重要場所。每當夏秋之季,各地商人涌入此地,各類貨物廣泛交易。當時廟灘的商業十分繁榮,廟灘村商道兩側的草地上支撐起無數個帳篷或蒙古包,滿載日用品的商人的運貨車輛停放在草地上,成群成片的牛馬晝夜放牧在安固里河兩岸的草灘上。“二里之遙的南北大街間的店鋪鱗次櫛比,小攤販也布滿街道兩旁,顧客摩肩接踵,叫賣聲不絕于耳。”
廟灘市場的發展,最終衍生出張北縣多處牲畜交易市場。這些分散到各個地方的交易市場最終在民國七年(1918年)張北移治后,集中到張北縣城北門外的灘地東側(今張北鎮天著華府小區一帶)。伴隨其中的商業中介——馬店牙紀(俗稱牙子)借勢興起,成為張北一個重要的商業群體。
廟灘牲畜交易市場至今仍保持“摸袖筒”的交易方式
第四、饅頭營。是民國時期張北縣第一區區公所所在地,距廟灘二十里。清代道光年間,由蒙古人饅頭扎嘎首建,故稱饅頭營。此地商業雖不及廟灘活躍,但也轟動一時,有字號的店鋪八十多家。饅頭營北臨元中都遺址白城子,正處于廟灘和公會的中間地帶,與兩地各相距二十里,正好一個“程頭”(里程、行程),所以,往返庫倫的“旱板車”常在此歇腳,來往客商甚多。
第五、公會。公會鎮是民國時期張北縣第三區的貿易中心,距縣城五十多里,村內商號數十百家,房舍建筑整齊,以糧食、皮毛交易為大宗,該地為蒙古人赴察哈爾省的必經之路,蒙古人常來此銷售畜產品,實為蒙漢貿易適中之區,商業也日漸興盛。
公會鎮地處于交通三叉路口,向南直通塞外重鎮張家口,向北通兩路,一路朝西北行,至大青溝、商都、四子王旗、百靈廟;一路朝北,至康保、化德、賽汗特拉、二連。兩路都可直達烏德、庫倫、恰克圖。故公會鎮在張庫商道中占有重要位置。
公會鎮店鋪的“東家”多為口里人和張垣人,商號多數為雜貨、廣貨鋪,主要經營蒙古族牧民需要的物品,如磚茶、煙酒、砂糖、棉布、綢緞、靴帽、馬鞍、馬具、馬鞭、玉嘴旱煙袋等,種類繁多,貨真價實。
第六、滿德堂。滿德堂村原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牧場,1900年住在尚義縣套里莊鄉25歲的郭滿囤,購買了現滿德堂、東房子、西房子、兩面井鄉后水泉村、張明村這一帶的草原開墾權,首居滿德堂村。當時村名為太平莊。郭滿囤是太平莊大戶人家,頗有財力。民國二年,郭滿囤依傍張庫大道,先在太平莊作起了客棧生意。張庫商道的運輸車隊主要是旱板牛車、駝隊,早晨從興和(張北)出發,長途跋涉后,晚上到達太平莊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往返都要暫住于此,商隊進住郭滿囤客棧,生火做飯,牲畜歇腳飲水,郭滿囤為此在自家院里打了一眼兩丈深的大井,供應商隊用水。
民國三年,郭滿囤在太平莊開起了面坊、油坊、酒坊、醋醬坊、糖坊,生意越做越興隆,長年雇用伙計80多人,還以他的滿字取了一個商號,叫滿德堂。滿德堂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貿易運銷的發展,郭滿囤在滿德堂鎮的商業也逐漸紅火起來。民國三年有山東、河南的10余戶商人在滿德堂村建了門臉房,從事皮毛、麻鋪等商業活動,還有本地四五戶人家也蓋了門臉房,在此地進行商貿活動,不久又有鐵匠鋪、當鋪、客棧、布衣鋪、賭坊、糧店、點心鋪、棺材鋪、雜貨鋪、鞋店、餐館、藥店、茶館、酒家、果脯店鋪、醫館、馬市等20多種商行在滿德堂村落戶開張,由此滿德堂自然地形成了一處商貿集鎮。
(吳金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