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喜(國畫)。趙連靄 作
“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绷⒋海衲隇?月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春季的開始,一年時序的開端。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傲ⅰ笔恰伴_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古人總結出立春的三個標志性物候:一候東風解凍,即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萬物開始復蘇;二候蟄蟲始振,蟄居的蟲類在洞中逐漸蘇醒;三候魚陟負冰,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還有些碎冰片,好像被魚背著浮在水上。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古代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迎春活動。儒家經典《禮記·月令》記載:“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于朝。”說的是立春前三天,天子開始齋戒。在立春當天,天子親自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赴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除了國家祀典,民間各地也有豐富的迎春活動,如貼宜春帖、掛春幡、戴春雞等。
立春節氣有很多習俗,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打春”和“咬春”。
打春,指用鞭子抽打泥土做的春牛,祈愿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相傳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西周時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漢代“陳列土牛模型”,宋代“自京都至各州縣俱于衙前陳列土?!?,后世沿襲此俗。清代《京都風俗志》中記載:“東設芒神,西設春?!?,禮畢散場之后,“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耕牛下地耕田之意。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尤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帶回的碎土撒在牛欄內,據說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咬春即在立春這天咬食春餅、春卷、蘿卜等食物,祈求身體健康。唐代已有立春做“春盤”的習俗,取韭菜、春餅等置于盤中作為食品,寓迎新之意。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卜。清代《燕京歲時記》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咬春是古人的食療養生法。立春之后,天氣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蘿卜、韭菜等食材有辛甘發散之效,利于生發和保護陽氣。
文人墨客歷來喜愛詠春,留下了許多以立春為主題的詩詞。杜甫《立春》回憶“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卑拙右住读⒋喝粘赍X員外曲江同行見贈》描繪了“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的早春美景。蘇軾被貶海南時仍寫下滿懷熱情的詠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蹦纤螐垨颉读⒋号汲伞芬酁榱⒋涸姷募炎鳎骸奥苫貧q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日,承載著中國人的美好希望,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孕育出新的生機。(記者 郝瑩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