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翔專注地為顧客剃頭。
“操天下頭等大事,理人世萬縷青絲。雖只是毫末技藝,卻堪稱頂上功夫?!碧觐^匠,這個曾走街串巷的古老職業,如今在裝修時尚的發廊遍布時代,傳統的剃頭刮臉技藝正在漸漸隱匿,成為人們記憶里懷舊的影子。然而,在張家口市新華街草廠巷入口處,87歲高齡的剃頭老匠人張鳳翔師傅,仍在續寫著他與這個古老行當的故事。
張鳳翔與理發的緣分,始于十四五歲,至今已綿延70余載。他出生在河北省陽原縣,幼年隨父親來到張家口市。父親是理發師,其精湛技藝和熱忱工作態度,在張鳳翔心中種下熱愛理發的種子。在父親鼓勵下,他進入張家口老字號義盛堂開啟學徒生涯。
初入義盛堂,張鳳翔從洗大褂、掃池子、給顧客洗頭、打磨刀具等雜活干起。在看似枯燥的勞作中,他磨煉耐心,領悟理發行業精髓。一年后,他才被允許上手實踐,但只能走街串巷找顧客?!疤觐^嘞——刮臉嘞——”,他質樸響亮的吆喝聲,回蕩在張家口的大街小巷,喊出他對這份事業最初的熱忱。
一次,張鳳翔與同伴挑擔尋客時,其嫻熟手藝被空軍某部隊領導看中,受邀前往部隊為官兵理發刮臉。后來經過嚴格政審,他順利進入部隊工作。
部隊里,官兵發型要求簡潔、干練,與普通顧客不同。但張師傅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對技藝的深刻理解,迅速適應。他每天忙碌充實,為讓官兵以最佳精神面貌投身訓練,常常主動加班加點。面對來自五湖四海、臉型發質各異的官兵,他總能根據個人特點設計合適發型,其熱情服務和精湛技藝贏得官兵一致稱贊與敬重,大家都親切稱他為“張師傅”。
后來,部隊南遷,張師傅被介紹到沙嶺子張家口農專(現河北北方學院南院區)繼續理發。1955年公私合營后,他歸到沙嶺子中心商店理發店。此后,他輾轉多個單位,擔任過門市部經理,還帶領徒弟上山下鄉。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他始終緊握剃頭工具,從未放棄。40多年過去,張鳳翔從青澀少年成長為沉穩長者。
退休后,張師傅覺得生活缺了重要部分。老顧客們紛紛找上門,希望他繼續理發。在大家的邀請下,他在新華街草廠巷開了現在這家理發店,一堅守就是將近30年。
走進這家理發店,仿佛穿越回舊時光。陳舊的理發椅、斑駁的鏡子、整齊擺放的工具,都訴說著過往故事。店里沒有豪華裝修和潮流燙發、染發設備,卻滿是安心溫暖的氛圍。
張師傅理發價格親民,多年未變。他常說:“我理發不是為了賺大錢,就是想實實在在地做點事,讓每個人都能毫無負擔地理得起發。”20世紀90年代末,在張家口成年男士中,提起“板寸張”相當有名,他各種發型都能完美駕馭,尤其是他手中的剃頭刀堪稱一絕。剃刀在他手中靈動游走,從敷臉、涂抹剃須泡沫到剃須,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精準無誤,許多顧客專程趕來體驗他獨一無二的刮臉手藝。
如今,87歲的張師傅身體硬朗,眼神中透著手藝人的專注執著。每天都有老顧客慕名而來。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理發技藝面臨后繼無人、逐漸失傳的困境。年輕一代傾向學時尚、賺錢的美發技術,很少有人愿意學這門古老手藝。張師傅多次嘗試收徒傳承技藝,卻未能如愿?!艾F在年輕人覺得這行又苦又累還不掙錢,不愿意學。我理解他們,可這手藝要是失傳就太可惜了?!彼捳Z中滿是無奈與擔憂。
盡管如此,張師傅仍堅守崗位,用布滿老繭卻靈巧的雙手為顧客打造合適發型。他的理發店不僅是理發場所,更是連接情感的紐帶,傳承著傳統手藝的溫度與魅力。田立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