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隨著新職業的大量涌現,早已不止于“七十二行”。來自宣化區賈家營鎮下葛峪村的岳祥麗,就是一名擁有新職業的“福嫂”。到北京還不到一周,她就以中級護理師、健康照護師的身份受雇于北京朝陽區的一戶人家,解決雇主的照護難題。
“來北京前,我只能在村里照顧老人種點地,眼看著兒子大學畢業,正是用錢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培訓,家里的重擔會全部落在愛人身上。”岳祥麗回憶,“去年5月,區婦聯、村干部、國馨家政工作人員來村里宣傳‘張垣福嫂’的項目,國家有政策,可以免費學技能,我覺得可以來試試。”
扣背、鼻飼、輪椅轉換、口腔護理……兩個月的培訓、實習、拿證,仿佛為岳祥麗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聽老師講,2024年中國大約有3500萬失能老年人,龐大的失能老人基數背后,是護理需求缺口。我和學員們一邊學照護技能,一邊學營養知識,對職業規劃充滿期待。”
2024年秋,岳祥麗和宣化區80名家政“福嫂”進京就業。她們在北京3家基地進行適應性崗前培訓后對接上崗。10月23日,岳祥麗順利完成試工后,為一名84歲失能老人的任照護師。與老人的孩子見面第一天,她就幫助老人喂藥、做飯、吸痰、翻身、清理排泄物,動作利索且專業的手法讓家屬立馬認可了這位新的照護師。
岳祥麗說:“可能是我有生活閱歷,工作時有耐心,再加上具備專業技能,會把老人照顧得比較精細。老人的基礎病多,要在每天的早晨7點、上午11點、下午5點和晚上9點四個時段服藥,看似瑣碎但卻非常重要,因為一旦錯過時間,藥效就會受影響。堅持一段時間后,老人的血壓恢復正常,臉色也比以前紅潤了。能看到老人的狀態越來越好,能讓在外奔波的家屬放心,我心里挺驕傲的。”
“大姐,兩年了,我們都沒碰上像您這么好的照護師。等到續約的時候,我們還請您。對了,大姐身邊有沒有朋友也做這行,我推薦給有同樣需求的同事。”面對客戶的高度認可,岳祥麗感受到更多的責任感,她說自己當照護師不光是奔著錢去的,“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家政保姆層面,其實我們不僅是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還承擔著健康評估、營養照顧等多項任務。”
幾個月來,岳祥麗拿到了不錯的薪資,家里人也為她的變化而高興。她感謝市婦聯在北京建立的“巾幗家政·張垣福嫂”勞務輸入輸出基地,讓她順利上崗。如今,身懷“武藝”的岳祥麗自信地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質量會再上臺階,新的一年我要更加努力。”
(記者杜宏錦 通訊員李然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