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石玉萍獲省新一屆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而這一榮譽在我市共有3人獲得,這分量不言而喻,這也是對她“十年磨一劍”的回報。
石玉萍,56歲,赤城人,市級非遺麥秸畫傳承人,利用莜麥秸稈變廢為寶,通過取材、拼接、描繪、烙剪等流程,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并贏得好評。
受母親熏陶,石玉萍自幼喜歡剪紙、刺繡、繪畫等藝術。20年前,她偶然在河南衛視一檔節目中看到麥秸畫,便被這項民間藝術深深吸引。于是,她也開始琢磨起了創作麥秸畫。
由于麥秸畫制作涉及面廣,包含美工、素描等專業知識,她通過拜訪當地名師和自學鉆研,不斷學習繪畫等基本課程。在她的床頭邊,經常擺放的就是美術書籍,每天晚上都會看到睡覺。就這樣,她通過不斷學習、創作,一件件精品力作不斷呈現給外界。2017年,她的作品《蟈蟈》獲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山花獎銅獎,2016年榮獲張家口市第三屆旅游博覽會旅游商品金獎。
“沒有碰巧的成功,背后付出很多。”石玉萍說,專注麥秸畫創作后,她深入研究麥秸畫的傳統工藝,仔細琢磨每一道工序,如選料、熏蒸、漂染等,力求做到極致。為了收集上好的原材料,石玉萍每年秋天都要到沽源、崇禮等地,從當地村民手中收購莜麥秸稈。10年前的一天早晨,她早飯也沒顧上吃,乘坐早5點班車到崇禮收購秸稈,一切都忙完后,已經偏午后,她趕緊前往村路口等車,結果還是錯過了末班車。于是她徒步行走30多公里,饑腸轆轆,腳底磨了好幾個水泡,從崇禮一直走到赤城縣丁字路村,最后搭上了一輛貨車,到家時已經下午3點多。正是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石玉萍在麥秸畫領域日漸取得顯著成就,為麥秸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神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了讓麥秸畫有更好的呈現效果,石玉萍持續探索創新,嘗試新的表現手法和創作思路,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于麥秸畫創作當中,同時也更具新時代特色。在她身上,民間藝人的堅守與工匠精神的傳承有了最具象的表達。記者 左文婷 通訊員 金建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