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廠房總是格外悶熱,“轟轟轟……”機床切削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在中煤張煤機傳動分公司車間,一臺臺數控銑床正在運行,隨著顯示屏上由字母、符號、數字組成的指令不斷跳動,點孔、鉆孔、銑平面……銑床上的工件正在一件件被加工成精密零件。
“數控鏜銑組是傳動分公司的主要生產班組,承擔減速器箱體、各種錘體等產品的加工生產任務。”袁希邊說著邊看著機器,作為班組長,機器便是他的“掌上明珠”,每天班前潤滑、班后清掃,精心呵護使設備正常運轉,任務再急也不違規操作。
“剛上班時,車間里光線昏暗,噪聲挺大,干活兒時鐵屑崩到身上,就會燙個泡,毛刺經常會扎破手,下班用肥皂洗手感到扎心的疼痛。”回憶往昔,袁希感觸頗深。“可當我看到大家手里制作出各式各樣閃著亮光的精美零件,像鋼雕的藝術品一樣,慢慢地開始對從事的這份工作產生了興趣。”
當問起有沒有對他影響很深的人,一向靦腆的袁希卻突然仰起頭,自豪地說:“有啊,當然是我的師傅郭云鵬。”
“1993年,很多人還不知道電腦是何物,我師傅就跑到中關村電子城,買下了一部二手筆記本,當時的3000元,那可是他一年多的工資。”袁希說,師傅從零開始自己學習編程。“當時手頭的教材很少,不但缺乏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也沒有前輩可以請教,師傅甚至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太熟,但硬是憑借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實際操作學會了,提高了自己的技術水平。”袁希的眼里閃著光,說起了師傅的事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位老匠人對業務的執著,也讓袁希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沒有天賦異稟,只談天道酬勤。隨著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袁希越發感到自身知識的欠缺,為此,他經常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并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了《高等數學》《切削原理》等有關數控加工方面的書籍,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他還不斷摸索總結,針對產品工件的特點、材質、成品技術要求等提出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多次解決了分公司生產技術上的難題。
為了掌握更多技術,他一躍成為大家口中的“大忙人”,幫助分公司維修人員修復設備、避免因外購件而耽誤生產周期、節約外購資金、配合協助技術人員改進和制造加工用具……他用加倍地努力和付出,保證了分公司生產的順利進行。
不斷追求進步的袁希還主動報考了成人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利用下班時間繼續深造,進一步提升自身業務技能和文化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袁希逐漸成長為一名技能精湛、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術工人,現在的他已成為數控鏜銑班組的主力軍。
至今袁希還記得,有一位新客戶想加工一款新產品,可受公司現有機床條件所限,不能滿足客戶產品要求,而購買新設備肯定是不現實的。袁希告訴記者,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一口回絕客戶,而是抓住這個機會,將生產技術進行改進,加工的樣品全部達到合格標準,且樣品各項技術指標完全符合該工藝規程的要求,贏得了客戶的好評。
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從事數控銑工行業以來,袁希能根據不同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技術要求,對生產工藝、工裝夾具、刀具進行革新和改進,參與改進數控機床加工程序、加工方法、工具、材料16(件)處,節約成本資金十余萬元。
日前,中煤張煤機公司研發的世界首臺套8MW超長運距智能刮板輸送裝備聯合試運轉成功,配套關鍵部件均為中煤張煤機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站在裝備前,袁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以學習筑基,以堅守鑄魂,以創新為翼,以傳承為根,專注、創新,為打造更多“中國制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鄭媛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