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
查看詳情
01:21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預計今年秋天就將入館,與公眾見面!”6月24日,在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館,集安市高句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彥臣興奮地介紹。
尚彥臣告訴記者,金印見證了西晉時期高句麗處于中原王朝有效管轄之下的歷史階段,由愛心人士在中國嘉德香港2025年春季拍賣會上拍下,并無償捐贈給了集安市博物館。
高句麗是漢唐之際活躍于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的古代族群。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今遼寧省桓仁縣建立了高句麗政權。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并以集安為都長達425年之久。
國內城、丸都山城、長壽王陵、好太王碑……一處處珍貴的文物古跡,成為研究高句麗文化的重要載體。
??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國內城西南角角樓遺跡。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高句麗人在建設國內城用于生活的基礎上,又在不遠處建設了丸都山城作為軍事衛城。”集安市高句麗文物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游客中心主任劉俊龍介紹,這構成了高句麗特殊的附合式都城。
沿著國內城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城墻走去,當年的城墻依然堅固牢靠,都城四角還有角樓作為防御設施,風范猶存。
來到丸都山城,西、北、東三面環山為屏,山巒起伏險峻,層層疊疊的樹冠渲染著山峰,綠意濃烈。沿著游客步道前進,山中小鳥啁啾,由眾多石塊疊砌而成的瞭望臺,滿是歲月侵蝕的痕跡。
??這是丸都山城的一處瞭望臺。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站在周長近7000米的山城上向下眺望,山城外一座座金字塔形狀的墓葬散布在山腳下,431座墓葬排列錯落有致,在形制、規模上各不相同。
這些墓葬既有傳統的積石墓,也有封土墓,展現出高句麗民族不同時期、不同身份地位的埋葬習俗,成為一座“露天博物館”。
??在高句麗古墓博物館,眾多墓葬有序排列。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高句麗人“視死如生”,注重厚葬,在眾多王陵中,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長壽王陵現存最為完好。這座高達13.1米、砌石22層的王陵,據考證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在大約1600年前,缺乏現代運輸和起重工具的環境下,這1100多塊厚重的花崗巖石條、墓頂50余噸的巨石封蓋,無不彰顯著高句麗工匠的智慧和勇氣。
??這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王陵,也被稱作“將軍墳”。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我以前去過埃及金字塔,也曾到秘魯看金字塔,今天看到長壽王陵,同樣很震撼,對高句麗歷史文化也有了更多認識。”從上海來到集安游玩的陳新漢告訴記者。
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年,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成為國家5A級景區。近年來,集安深化文旅融合發展,以高句麗為切入點,向游客傳播好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故事。
在中國現存最大石碑之一的“好太王碑”旁,拓印制作體驗項目吸引著不少游客的興趣。“孩子們在研學中,通過體驗制作好太王碑碑文局部拓片、高句麗建筑瓦當圖案拓片,了解世界文化遺產和相關歷史。”工作人員韓笑說。
??立于公元414年的“好太王碑”,距今1600余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之一。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斜陽西下,集安市鴨綠江畔,大吉他音樂主題廣場上,“夢縈高句麗”大型情景演出也開始上演。市民和游客紛紛圍攏在舞臺周圍,舉起相機,愜意地欣賞著高句麗文化和集安地域文化表演,讓生活在這座小城慢下來。
??6月25日,人們在鴨綠江畔的大吉他音樂主題廣場觀看“夢縈高句麗”演出。新華社記者 孫鵬程 攝
“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講好高句麗相關的文化故事。”集安市評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力民說,公司目前正在籌備策劃新的演出節目“玄菟長歌”,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文旅體驗。
從集安市博物館收藏的造型可愛、吐著舌頭“賣萌”的高句麗獸面紋瓦當,到長川一號墓中“歌舞百戲狩獵圖”記錄的老百姓抖空竹、歌舞、馴養動物的畫面,從前高句麗人民生動熱鬧的生活場景浮現眼前。
如今,集安早市人頭攢動,鴨綠江上游船往來,當年的國內城里也建設起市民休閑健身的公園……時光流轉、歲月變遷,這片土地多姿多彩,熱鬧依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