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20周年之際,新疆伊犁友誼醫院的醫生李飛回到母校山東大學,歡迎剛畢業的校友奔赴廣闊西部。返回工作崗位時,45歲的他再次乘坐由濟南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感受沿途的變化。
??“20年前,這一趟需要55個小時,現在縮短到約35個小時。”李飛笑著回憶,“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西部的發展。”
??李飛為患者講解病情(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從志愿服務到留疆工作,從家鄉燕趙大地到邊陲天山腳下,他成為服務新疆發展的一員,也在西部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畢業時,李飛抱著“出來看一看”的心態,報名參加西部計劃,來到伊犁霍城縣第一人民醫院。一年服務期滿時,他認為“沒待夠”,便申請延長。
??“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揮之不去,縈繞在他心頭。在霍城縣服務期間,李飛跟著本地前輩走鄉村、進牧區,前往偏遠的冬窩子行醫問診,實地了解西陲基層的醫療環境和群眾的就醫需求。
??綜合考慮事業發展前景和生活環境后,李飛于2006年底考入伊犁友誼醫院,選擇留在伊犁工作。寒來暑往,他從一名耳鼻喉頭頸外科醫生,逐漸成長為科室主任,后來又肩負起提升全院醫學質量的重任。
??“這是國家的醫院,是老百姓的醫院。”入職前的志愿服務經歷,幫助李飛系正了職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他和同事協力提升醫院服務特殊群體的能力,將友誼醫院打造為全新疆第一批“老年友善醫院”,推動醫院的兒科成為新疆重點專科。他還帶領團隊規范義診服務,倡導深入農牧區巡診。
??“是西部,更是伊犁接納了我。”對這個既能施展醫學技能,又可以收獲濃濃人情味兒的平臺,李飛格外珍惜。他帶著這種情感投入到工作中,發揮“傳幫帶”作用,帶過幾十名醫生,幫助培養本地醫學人才。
??37歲的醫生巴合提江·托克吉格特在當地外科領域小有名氣。他剛工作時曾跟隨李飛學習半年:“李醫生和不同患者打交道的技巧,對病友們的真摯熱情,讓我受益匪淺。”除了像巴合提江這樣的專科醫生,李飛帶過的更多是全科醫生。他們大多已成為鄉鎮醫院骨干,服務廣大農牧民。
??李飛為患者檢查身體(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西部計劃志愿服務有期限,但服務行動是長期的。”2021年,在伊犁州團委等部門支持下,李飛發起成立西部計劃留疆志愿者伊犁服務隊,搭建志愿者內部交流平臺,同時團結隊員持續為各族群眾服務,弘揚志愿精神。隊員從最初的30多人,壯大到現在的400多人,涵蓋了通過各種形式扎根伊犁工作的青年人才,分布在不同縣市的各行各業。
??在伊犁,李飛和隊友們切身體會到“雙向奔赴的成就感”:蓬勃向上的青春與快速發展的西部“相遇”,專業所能與邊陲基層所需高度契合,足夠精彩。在李飛和同事們的接續努力下,友誼醫院已掛牌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科室設置更加健全,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更強。
??“我們伊犁好地方,直把異鄉當故鄉。”每到休息時間,李飛總愛在六星街、喀贊其、錫伯古城等逛逛,“我總有一種沖動,想把這兒講給外面的人聽。”在同事和朋友們看來,李飛對伊犁的文旅名片如數家珍,“講解幾乎達到導游的標準”。
??在李飛的手機里,收藏了兩首歌曲。一首是“旋律響起就想跳舞”的新疆民歌,還有一首就是澎湃有力的《到西部去》。他哼起熟悉的曲調,激情不減:“在廣袤的新疆,青年都能有一番作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