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凝固的歷史 傾聽光陰的故事
——走進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藝術博物館
5月9日,河北工程大學學生在該校建筑藝術博物館參觀。 河北日報記者 張曉華攝
在古城邯鄲,有一座被稱為“大學校園寶藏打卡點”的博物館——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藝術博物館。近日,記者走進這座以古建筑構件收藏研究為主題的博物館,在柱石磚瓦間傾聽光陰的故事,感受傳承千載的古建筑之美。
“我們館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700余件(套),形成斗拱、瓦當、佛塔磚、柱礎、排水管道、古建民居等系列,藏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該館館長杜獻寧介紹。
飛檐翹角之下,層層疊疊、縱橫交錯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沖擊之一。博物館入口處靠窗的展臺上,陳列著幾件不同歷史時期的木質斗拱構件。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杜獻寧介紹,看似繁復的斗拱,實則是中國古建筑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它們通過榫卯咬合的智慧,層層分散屋頂重量,讓木柱撐起殿宇成為可能;它們讓屋檐得以向外延伸出更遠的距離,不僅營造出展翼而飛的恢宏氣勢,還能有效遮擋風雨,延長建筑壽命;它們猶如富有彈性的關節,以柔性連接化解地震等災難沖擊,成就古建筑千百年不倒的奇跡。
“你看這幾件明清斗拱和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杜館長引導記者細看它們之間的差別。記者發現,唐代展品體形較大,造型質樸,承重的結構功能較為突出;而明清的斗拱尺寸縮小,飾有精美圖案,裝飾性更強。
在古建筑屋脊兩端,常能看到威風凜凜的神獸——螭吻。博物館展臺上陳列著幾件宋代琉璃螭吻,施綠釉,造型威猛。“螭吻為古代神話中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杜獻寧介紹,傳說螭吻能夠吞食火焰、降下雨水,因此常被置于殿角、屋脊之上,不僅具有裝飾功能,還寄托著人們防火避災的美好愿望。
一樓大廳內主要展陳大型文物。漢代“馬上封侯”畫像石、唐代石像生等展品精雕細刻,形象生動傳神。最引人注目的是幾根漢代人像磚柱,通高1.2米,上部為陶塑人像,下部為刻有龍形和菱形紋飾的長方體立柱,存世較少,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靠墻擺放的兩座明代石仿木構墓門樓,也吸引了不少人的視線。博物館的王凱老師介紹,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此墓葬時的門樓也仿照生活中的建筑樣式,用磚石代替木材砌筑雕刻而成。這兩座門樓一大一小,應為同一家族中的兩輩人所有,楹聯、牌匾、斗拱、梁柱、雕花俱全,雕刻精美,氣勢非凡,從中可以窺見當時高超的建筑技藝。
瓦當是中國古建獨具特色的重要構件,它們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工藝于一體,成為東方美學的重要載體。在博物館二樓,從西周素面半瓦當,到漢代“長樂未央”瓦當,再到唐宋獸面紋瓦當、明清龍紋瓦當,各類瓦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我們現藏古代瓦當130余件,時代從西周至明清,紋飾包括鳥獸、花卉、文字等類型,內容豐富、技藝精湛,體現了中國古代瓦當的發展歷程和演變脈絡,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杜獻寧說。
建筑藝術不僅是實用性的創造,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藝術博物館不僅為該校建筑學、土木工程、文物與博物館學等相關學科提供了必要支撐,也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及美育的重要基地。正在館內參觀的該校文法學院學生付宇昂說,自己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入校時第一次參觀這座博物館,就感覺非常有特色。通過這些實物展示,能夠增強大家對古建筑的了解,激發對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
杜獻寧介紹,博物館年接待校內外參觀者萬余人次,已成為該校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此前存放在老校區的一些高大影壁墻等古民居構件,未來也將用于充實博物館展陳,為公眾開啟了解中國建筑文明的一扇窗。
時光流轉,博物館古建中隱藏的神奇密碼,解析出一首首無形的詩、一幅幅立體的畫。正是在這詩與畫之間,我們觸摸到一段段凝固的歷史,深切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 (河北日報記者 張曉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