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山海關的國民革命軍第九旅六二六團第一營在陣地上抵抗日軍進攻。 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清晨的陽光,灑在青灰色城磚上。山海關,這座“天下第一關”,在夏日的寧靜中巍然矗立。城樓下,商販的叫賣聲、孩童的嬉笑聲,交織成和平年代的日常景象。
然而,每一次登臨,劉學勤的耳畔都似有炮火轟鳴。研究長城抗戰二十余年,他深知,在這里,中國將士曾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過怎樣的殊死搏斗。
“當年,這里曾密布大大小小的彈孔。”輕撫著墻磚,劉學勤的聲音沉入歷史的烽煙。
1933年1月1日,日寇的炮彈撕裂了“天下第一關”的寧靜,震驚中外的榆關(今山海關)抗戰爆發。
這是一場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中國東北后加緊爭奪華北的戰爭。日軍調動兵力3000人,出動飛機8架、軍艦2艘、鐵甲車3列、坦克20多輛、野戰炮40余門進攻山海關。而當時榆關城內只有東北軍第九旅六二六團2000多名將士駐守,裝備也十分簡陋。
這一仗,浴血三日,586名中國守軍壯烈犧牲,山海關居民死傷近4000人,房屋毀壞500余間。
這場激戰,被定格在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中——中國守軍在頑強抵抗日軍的猛攻。
“榆關抗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我國軍隊打響了在長城線上抗擊日寇入侵的第一槍。”劉學勤介紹。
然而,山河之痛并未止于榆關。1933年2月21日,日軍以錦州為大本營,用3個師團、約10萬人的兵力,分3路進攻熱河,熱河失守。同年3月4日,日軍占領承德。中國軍隊退至長城各隘口據險固守。
轉折,發生在喜峰口。
1933年3月9日,日軍進犯喜峰口。10日戰況尤為激烈。日軍以裝甲車為掩護進行猛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官兵沉著應戰,數次肉搏,敵人死傷甚眾,終未得逞。
“日軍裝備精良,正面作戰中國軍隊勝算很小,中方采取了近戰、夜戰戰術。”劉學勤介紹,3月11日夜,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軍長宋哲元、前線總指揮趙登禹率領下,身背寒光閃閃的大刀,于雪夜中攀爬絕壁,奇襲日軍營地,重創敵寇。
喜峰口戰役的勝利,給狂妄兇殘的日軍以當頭痛擊,致使他們哀嘆“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
長城北線古北口,戰況同樣膠著。1933年3月11日拂曉,日軍向古北口發動大規模總攻。雙方短兵相接,戰況極為慘烈。古北口之戰歷時3晝夜,日軍死傷不下2000人。
到5月下旬,中國軍隊相繼放棄長城各口,日軍強渡灤河,進襲灤西,侵占密云、遵化、薊縣、玉田、豐潤、唐山等地,平津一帶受到嚴重威脅……
長城沿線硝煙彌漫之際,另一股深沉的力量正在中華大地上奔涌。
1933年1月7日,中共中央通過《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華北的決議》,號召全國民眾武裝起來抵抗日本侵略。
同年1月1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提出愿在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抗日作戰協定,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邁出重要一步。
河北大地上,1933年中共河北省委緊急創刊省委機關報《火線》,在硝煙中發出雷霆之聲。油印的紙張在秘密交通線上傳遞,將黨的號令、抗戰真相與必勝信念,傳遞到烽火前沿與廣袤鄉村,點燃了無數民眾心中不屈的火種。
…………
抗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潮。
“長城抗戰期間,全國人民紛紛捐款、捐物,給予中國軍隊大力支援。”劉學勤介紹,在為支援長城抗戰捐款的過程中,為購買“唐山號”救國飛機而進行的募捐活動曾轟動一時。
1933年1月26日,國民黨唐山市黨部發布了《勸同胞節衣儉食捐購救國飛機書》,廣大群眾對捐購救國飛機給予了積極響應。
除捐款、捐物外,人們還以其他方式積極支援長城抗戰。
遷安地處長城腳下,在日軍進逼長城之際,當地立即組織抗日自衛團,配合第二十九軍作戰。
遷安西部的團汀、彭莊、路莊、漢兒莊一帶以及遵化羅文峪等地的群眾,不分晝夜幫助部隊挖戰壕、修工事。有的農民火線參軍,直接參加戰斗;有的村民不懼危險給前沿部隊送水送飯、抬運傷員……
“人民群眾對長城抗戰的無私支援,極大鼓舞了愛國官兵的士氣。他們奮勇苦戰,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延緩了日本侵略華北的進程。”劉學勤說。
夕陽的余暉,為山海關城樓鍍上一層莊嚴的金色。如今,曾經磚墻上的彈孔在維護重建中沒了痕跡,但山河不會忘記,當年抵抗侵略的壯烈和不屈。(河北日報記者 高 珊 宋柏松)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