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雄安4月3日電 題:新城與“新人”:雄安一直是“第一選擇”
作者 趙丹媚 李玉素 韓冰
約上三五好友,到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尋環XLOOP商業環廊淘幾張黑膠唱片;下班后,到24小時書屋享受閱讀樂趣;周末時,在中央綠谷踢一次足球……雄安新區設立八年來,一個個新場景為這座新城帶來更多活力,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人”。
“雄安一直是‘第一選擇’。雄安新區設立時,我剛上大學,那時就想著未來是不是可以來這里發展。”2024年,剛畢業的陳賽鋒以硬件工程師身份加入中國鐵塔(雄安)科技創新中心,從事“北斗+5G室分”地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相關研究,也在親身感受著“未來之城”的建設脈搏。
3月27日,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尋環XLOOP商業環廊一角。 趙丹媚 攝
回想起畢業季時,陳賽鋒和女友在“京津冀1小時生活圈”的地理半徑內,以“人才政策坐標系”展開測算:雄安新區實實在在的人才補貼、集聚央企總部與科創機構的產業生態,以及低密度的街巷格局、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等種種細節,讓他們最終將“安居票”投給了雄安。
“這里有國家級科創平臺,也有‘開門見綠’的公園綠地。”陳賽鋒說,在雄安,這里既容得下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也留得住青春安居的人間煙火。
和陳賽鋒一樣,2021年畢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李超宣也選擇了雄安。如今,他已成為雄安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一線“架橋人”。
2024年10月23日,陳賽鋒參加2024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受訪者 供圖)
作為雄安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人才引進專員,李超宣感覺自己像橋梁一樣,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人才。“比如,我們小組去年為雄安白塔幼兒園引進了首位美國外教,幫他辦理了有關手續,并協助他快速適應在雄安的生活。”
李超宣所在的工作小組中,大家都有海外生活經歷。“與外籍人才溝通時,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雖然工作具有挑戰性,但更有成就感,家人也很支持我來雄安。”李超宣說,目前,其所在公司七成以上員工為“90后”。
2024年,累計有170余位院士以及827所(次)高校、668家(次)科研院所的相關人才到訪雄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放下行囊,成就夢想。
“我們將全球總部落戶在雄安新區,是看好這里的創新生態。”作為落戶雄安新區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邵天蘭解釋說,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特點是環節多、鏈條長,涉及多樣化的跨學科技術。雄安有針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業政策,還有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要素匯聚。
“我們的研發團隊既有行業資深專家,也看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希望他們帶來新想法。”邵天蘭說,目前,雄安新區的產業布局以高端高新產業為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等均是全球市場極具發展前景的行業。這些新興領域為年輕人提供了多樣機會。
“最近,我感覺到雄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往來的城際高鐵上幾乎滿員。以后出行,我需要早點買火車票了。”邵天蘭笑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