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北縣公會鎮落花營村,連片排開的大棚旁,一座嶄新的標志牌上,“大型微型薯園區”幾個紅色大字異常醒目。
大棚內,上茬作物殘留的根葉已經清理干凈,村民楊勇和幾名同村雇工正在將一袋袋蛭石土運進來,碼放整齊。雖然5月下旬微型薯的種苗才會移栽進來,但前期準備工作卻很繁復,每一道工序都是掐著日子來,容不得懈怠。
“一個月能掙5500元,一干就是大半年,還有租賃土地的收益,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高工資’。”顯然,楊勇對于眼前的工作很知足。
說起以前,擅長農活的楊勇直皺眉頭。落花營村分布著大片鹽堿地,種植的莜麥、胡麻等傳統農作物由于畝產低,導致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幾年前,這片在當地人眼中的貧瘠之地,卻成為種植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麒麟西瓜的好地方。隨著幾百個設施大棚拔地而起,讓楊勇他們感到一年比一年有起色。
然而去年初,外地種植大戶考慮到連作重茬會影響產量,因此300個大棚沒有繼續承包。如此一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些村民沒有了土地租賃收益,落花營村“兩委”當時很著急。“大棚空著就是損失,但在鹽堿地上還能種什么,一時間誰也拿不出方案。”村黨支部書記梁肖剛回憶說。
為了不讓大棚閑置,梁肖剛鉚足勁兒四處求教,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本地培育的微型薯身上。微型薯又叫“原原種”,雖然個頭小,但它純度高,是專門用于繁育高質量馬鈴薯“后代”的種薯。作為“中國馬鈴薯原原種之鄉”,張北縣繁育的微型薯已經叫響全國市場,卻還沒有在落花營村生根發芽。
說干就干。去年,作為村里“領頭雁”,梁肖剛在咨詢多位農技專家后,帶頭承包了9個大棚,在鹽堿地上試種起來。微型薯對于種植環境要求較高,老莊戶人都覺得這位“80后”要鬧笑話。誰承想,梁肖剛卻種出了“金豆豆”。
大棚內鋪上防草布;在定制的穴盤放入蛭石土;安裝節水省肥的滴灌系統;移栽微型薯種苗……經過3個月的忙碌,當年9月迎來豐收季,梁肖剛試種的新品種“沃土”一粒就買到0.45元,一個占地46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利潤達到2萬元,讓村民看到了新希望。
今年,隨著落花營村成立“大型微型薯園區”,微型薯種植已經拓展到135個大棚。一個月后,1400萬株種苗將從當地組培中心移栽到這里。眼下,為搶抓農時,仍不斷有人找到梁肖剛,提出承包大棚的意向,讓這些閑置的大棚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宋海鑫 翁曉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