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颊叩臍獾涝谑艿絻韧庖蛩卮碳r,會因炎癥反應導致氣道平滑肌收縮、黏液分泌增多和氣道壁腫脹,從而引發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全球約有3.58億哮喘患者,其中兒童和老年人是高發人群。哮喘雖無法根治,但通過規范治療和管理,大多數患者可以控制癥狀,維持正常生活。
哮喘誘因:多種因素交織
哮喘誘因主要有遺傳、環境觸發、生活方式等相互影響。
首先是遺傳易感性,哮喘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父母中有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風險增加20%-30%;若雙方均患病,風險可高達50%。目前發現與哮喘相關的基因超過100種,涉及免疫調節、炎癥反應等通路。
其次是環境觸發因素。過敏原:塵螨(中國80%哮喘患者對其過敏)、花粉、霉菌、寵物皮屑。空氣污染:PM2.5、汽車尾氣、裝修污染(甲醛、苯)可加重炎癥。職業暴露:教師(粉筆粉塵)、接觸化學粉塵(如油漆、木屑)、工業氣體(如氯氣)風險較高。
最后,生活方式影響。吸煙:吸煙者哮喘發病率是非吸煙者的1.5倍。肥胖:脂肪組織釋放的炎癥因子可加劇氣道高反應性。心理壓力:焦慮、抑郁等情緒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哮喘控制。
識別哮喘:癥狀與發作特點
哮喘的核心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喘息:呼氣時高音調的“哨笛音”,尤其在夜間或清晨加重。氣促:活動后呼吸困難,嚴重時靜息狀態也會出現。胸悶:胸部壓迫感,類似“被重物壓住”。咳嗽:干咳為主,可能持續數周,易被誤診為感冒。
發作誘因包括,接觸過敏原:如春季花粉季、打掃房間時塵螨飛揚。氣候變化:冷空氣、濕度驟變可能刺激氣道。運動:劇烈活動后可能誘發“運動性哮喘”。藥物: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等可能加重癥狀。
哮喘急性發作有哪些警示信號?輕度患者可平臥,說話成句,僅活動時氣促。中度患者喜坐位,說話短語,呼吸頻率加快。重度患者大汗淋漓,無法完整說話,血氧飽和度低于90%。危重患者意識模糊、紫紺,隨時可能呼吸衰竭。
診斷哮喘:三步鎖定“真兇”
臨床評估。醫生會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如癥狀特點、家族史、過敏史)和體格檢查(聽診肺部哮鳴音)進行初步判斷。
肺功能檢查。肺量計檢測(Spirometry):主要觀察“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若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改善≥12%,提示氣道可逆性阻塞,支持哮喘診斷。
鑒別診斷。慢性阻塞性肺?。–OPD):多見于吸煙者,氣流受限不可逆。心源性哮喘:多伴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粉紅色泡沫樣痰。
階梯治療:控制與緩解雙管齊下
藥物治療分為控制藥物與緩解藥物。
控制藥物須長期使用。吸入糖皮質激素(ICS):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是抗炎治療的核心。聯合制劑(ICS/LABA):如沙美特羅/氟替卡松、福莫特羅/布地奈德,兼顧抗炎與擴張支氣管。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如孟魯司特,適用于過敏性哮喘或運動誘發型。生物制劑:奧馬珠單抗(抗IgE抗體)用于重癥過敏性哮喘。
緩解藥物可按需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如沙丁胺醇,快速緩解急性癥狀。短效抗膽堿藥(SAMA):如異丙托溴銨,與SABA聯用增強效果。
非藥物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避免誘因:每周用55℃以上熱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床罩、安裝空氣凈化器、戒煙。呼吸訓練: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可改善通氣效率。疫苗接種: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
急性發作如何緊急處理?短效β2激動劑(SABA):沙丁胺醇吸入后5分鐘起效,可重復。但過度依賴提示控制不佳。若癥狀未緩解,需盡快就醫,可能需要靜脈激素(如甲潑尼龍)或氧療。
治療目標分為長期和短期目標。短期目標是消除夜間癥狀,恢復日?;顒幽芰?。長期目標是預防急性發作,保護肺功能。
日常管理:細節決定控制效果
用藥技巧。正確使用吸入器:搖勻藥物→深呼氣→含住吸嘴深吸氣→屏氣10秒。
飲食調整。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的食物。避免已知過敏食物(如蝦、牛奶)。
運動指導。選擇游泳(濕潤環境減少刺激)、太極拳(調節呼吸節奏)。
總之,哮喘并非“不死的癌癥”,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成功管理的三大支柱是:
規范用藥:堅持使用控制藥物,避免隨意停藥。
主動預防:識別并回避個人過敏原。
定期隨訪:每3-6個月評估肺功能,調整治療方案。
每一次規范用藥都是對未來的投資,每一次環境控制都在為健康筑基??茖W管理哮喘,讓呼吸更輕松。
【鏈接】
特殊人群的哮喘管理
兒童哮喘
診斷依賴癥狀和肺功能(≥6歲可配合檢查)。首選低劑量ICS,避免長期口服激素影響生長發育。
妊娠期哮喘
風險平衡:未控制的哮喘比藥物對胎兒危害更大。安全用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屬于妊娠B類藥。
老年哮喘
易與COPD混淆,需仔細鑒別。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如β受體阻滯劑可能加重哮喘)。
?。ú軙匝?王?。?/p>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