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但張家口市蔚縣陽眷鎮鄭家窯村的原國營陶瓷廠內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黑瓷大缸因體積較大,需分段制作。匠人們在拉坯機前嫻熟地捏塑著,轉輪上的泥團很快被提拉成型,然后再輔以鑲、粘、接的方法,通過千百次的拍打使每段接口嚴密合縫。這樣的缸體燒制出來后既黝黑锃亮,又渾然一體。
“真沒想到,一度無人問津的大缸如今卻成了搶手貨。”黑陶制作傳承人張占峰在感慨市場行情波詭云譎的同時,也為當地老手藝能煥發新光彩而精神振奮。
大小不一的黑瓷缸
沉寂多年古窯口迎轉機
鄭家窯村位于蔚縣西北部丘陵區,是個名副其實的古村落。村北明永樂初年所建的玉環閣的臺基內,能明顯看到用于添加縫隙的粗陶殘片,足以證實600多年前鄭家窯村制陶業就很發達。而隨著大量陶瓷制品的出土,通過實物分析,這里的制陶史能追溯至唐代,甚至更遠。如今,這里保護較為完整的千年古窯就有18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鄭家窯村民之所以能夠世代以制陶為生,是因為這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耐火性強的瓷土、易熔易凝的黃土釉料,以及火力適宜的煤炭資源。正因為是煤燒,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煤中的碳元素逐漸滲入釉中,能夠呈現黝黑光亮的效果,這里出產的陶器也被稱之為“黑瓷”。由于腌菜不變質、盛米不生蟲、盛酒更醇香,這些瓷甕、瓷罐、瓷鍋等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
1956年,鄭家窯村的個體制陶戶組織起來成立了“瓷業社”。他們還一度創新,燒制不同型號的瓷管,在疏通渠道方面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粗陶器具銷路逐漸變窄,大多數年輕人也不愿再從事這個行當,使得這門古老的手藝面臨失傳。為保護傳承這一傳統技藝,2008年,蔚縣將粗陶制作技藝列為非遺保護項目,縣政府積極籌措資金推進保護規劃實施。2015年以后,隨著鄭家窯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回鄉發展,已經熄滅多年的古窯口再次聚焦了人們的目光。
獨具特色的蔚縣黑瓷茶具
“老手藝”遇上“新匠人”
今年35歲的張占峰是希望用老手藝趟出致富路的年輕人之一。
張占峰曾一直從事汽車行業,作為鄭家窯村的女婿,對粗陶歷史早有耳聞的他出差時總會多一分留意。尤其2017年,他到景德鎮采購汽配件,看到店內一件小小的茶杯動輒近千元,這讓他動起了心思。回村后,他向老人們反復求證,最終大伙兒的回答是一樣的:大到能容500多斤酒的貯酒缸,小到火罐缽、香爐缽那些不足百克的缽缽罐罐,鄭家窯村都能做得出來。這讓張占峰有了底氣。
說干就干。在村民們都在尋找致富新路徑的氛圍里,張占峰購置了氣窯、拉坯機等設備,在縣城開辦了一家制瓷作坊開始“試水”,還專門邀請了村里的老手藝人,一同研制獨具當地特色的茶杯。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張占峰真正入行后,僅備料階段就感受到了鄭家窯村傳統工藝的嚴格與繁復。老藝人選用的瓷土氧化鐵含量低,當地人管它叫 “坩子土”。選好料后,要先將這些土塊兒用石碾或破碎機粉碎,再根據所作器型大小決定篩子的粗細,過濾后將“坩子土”加水攪拌和泥,而后讓它悶著進行陳腐。上拉坯機前還要將陳腐的泥料反復踩揉,以期捏制時能夠得心應手。
隨后的十幾個工藝步驟不容有絲毫馬虎,張占峰在不斷認真鉆研中,期待著令他滿意的茶杯的出現。
在黑瓷生產車間
非遺黑瓷大缸銷路暢
與使用傳統的煤窯完全不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村里的老手藝人終于掌握了氣窯的燒制規律,成品率也不斷提高。張占峰經歷了家鄉泥土浴火重生的全過程,自然對每一件釉色迷人、均勻飽滿的茶杯都愛不釋手。但市場是檢驗產品的試金石,進行銷售后他發現,不僅作為工藝品的茶杯屬于小眾消費,而且只有少數品相極好的才能買得高價,這讓他開始了新的思考。
就在眾人都以為張占峰準備放棄的時候,2020年,他卻租用鄭家窯村的原國營陶瓷廠并投資進行改建,讓沉寂多年的古窯口又聚集了人氣兒。他的選擇并非意氣用事,而是經過一番考察后發現,如今白酒行業對于包裝設計不斷尋求差異化,讓形狀各異的瓷瓶有了廣泛的市場需求。而這種大規模生產才是鄭家窯村古窯重鑄榮光的關鍵。次年,20多名村民在老手藝人的培訓下成為了“新匠人”。而爭取到訂單后,酒瓶從研發到批量生產也進行得很順利。令人意外的是,為提前布局“白酒新國標”,很多酒廠加大了對發酵缸和儲酒缸的采購力度,而制作口徑近1米的黑瓷大缸正是鄭家窯人的看家本領,于是二者一拍即合,當年鄭家窯就生產了4000多口大缸。
今年“3·15”晚會曝光了在土坑中腌制酸菜的做法,令人觸目驚心。老壇酸菜市場迎來大洗牌的同時,也讓醬菜缸的需求量大增。“今年我們的訂單已破2萬,我對于本地‘黑瓷’的未來充滿信心。” 張占峰相信,這沿襲了千年的傳統手藝在新時代下必將煥發新的活力。(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藺媛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