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走進張家口蔚縣南楊莊鄉宜興社區,干凈整潔、環境優雅,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作為蔚縣最大平房安置區,也是河北省第一個農村社區,這里安置了來自其他8個鄉鎮112個村的1526名群眾。
2018年初,1500余名貧困人口“挪窮窩、拔窮根”搬遷新居。縣、鄉黨委強化黨建引領,另辟蹊徑聘請了2名退休老校長和2名搬遷村的原村干部配齊了“兩委”班子,根據房屋布局特點實行“區、排長”網格化管理模式,分區推選區長6名排長70個,以義務形式履職。 狠抓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工作,搬遷群眾住上了安全房、走上了水泥路、飲上了放心水;在社區附近新建了密蔚小學,子女就近入學并享受助學補貼; 建成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居民可享受體檢、診療、報銷 一站式服務;社區內設有圖書閱覽室、文化活動室、便民超市、便民理發店、便民維修點、金融服務點等便民項目……這些舉措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使居民搬得出, 能致富,社區鼓勵自主創業,35戶貧困戶在周邊養殖致富。 開闊了視野的劉玉飛, 做小買賣年收入超過10萬元;職業技能培訓,讓278名村民學會家政服務、 縫紉技術,141人在周邊企事業單位、 公益崗位就業;新建了扶貧“微工廠”,增設就業崗位百余個。
對沒技術離不了家、又干不了重活的弱勞力,社區組建了田園勞務隊。61歲的耿考英,沒讀過幾天書,自愿無償擔任起勞務隊長,接活、派工、記工、要賬、發工資,用“雷鋒精神”把勞務隊從十幾人發展到百余人,與種殖大戶、林場形成了穩定的勞務合作,解決了弱勞力增收問題。為更好地工作,耿考英還參加了社區文化提升班,再忙也要擠時間學習,樂觀上進的生活態度感動了所有人。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搬遷群眾真正安下心、扎了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豐富精神生活, 文化育人樹新風是關鍵。社區黨支部把改變生活陋習作為基層治理的重中之重,制定了 《宜興社區居民文明公約》《行為守則》,建設文化廣場,成立文藝隊, 開展 “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孝敬公婆好兒媳”等評選,舉辦“道德講堂”,倡導“勤為本、儉持家、孝當先、嚴教子、寬待人、和為貴”的鄉風民風。通過健康大講堂、道德評比活動、組建文藝隊等一系列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綜合素質, 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幫助搬遷群眾完成陋習破除、身份轉變,搬遷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安置區內人和氣順、安居樂業,一個宜居、興業、富民、安康的文明和諧社區漸行漸近。(記者 趙彩芬 通訊員 藺媛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