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想老人,服務老人進家庭……聊聊天,搞衛生,掃地擦桌很細心……問寒問暖問健康……敬老愛老獻愛心……”這是張北縣公會鎮74歲的丁玉貴為上門提供養老服務的社工寫的“打油詩”。
護工上門為老人提供居家服務
丁玉貴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常年服藥,兒子在外謀生,老兩口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通過評估進入特殊困難群體后,去年10月,老人家里來了一位“好閨女”——公會鎮社工田海麗開始每月兩次上門為丁玉貴提供日間照料和家政服務,某次上門,老人拿出這張手寫的42句打油詩,一筆一劃工工整整,讓田海麗意外又感動。
老人口中的“服務老人進家庭”是張北縣探索農村特殊困難老人養老的創新嘗試“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目前,在張北縣,像丁玉貴一樣享受該服務的老人共有3487人,分布在全縣18個鄉鎮和社區。
智慧助老樂享晚年
居家養老服務由政府買單,企業接單,社會組織運營。縣政府投資240萬元,聘用張北億嘉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承接居家養老服務,公司專門成立德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對城區和農村特殊困難老人每月上門提供兩次“點單式”助潔、助餐、農活幫干、精神慰藉等關愛照護服務。同時,還開創了“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實現了智慧養老電子化管理。
走進億嘉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大廳立著的顯示屏上,一幅全縣電子地圖展開,張北鎮1627、公會鎮668、二臺鎮631……居家養老服務老人數量在屏幕上直觀呈現。“這是‘張北縣智慧養老綜合信息平臺’,右側的數據也是不斷更新的。”億嘉幫家政項目部負責人郭科梅熟練得操作著后臺。后臺網站上,基礎數據、員工管理、服務管理、檔案管理等10大模塊內分門別類、數據詳細。
“平臺在實際工作的監管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清楚看到每個社工照護老人的全部情況,現住址、有效聯系方式、服務類型、身體和子女情況等都是通過入戶調查,精準摸底登記在上,老人信息變化后也會及時更新。”郭科梅說道,“同時平臺還可以監測社工的服務質量,團隊現在共有115名社工,都是就近就業,工資按單結算。他們每一次服務的影像都會同步上傳到后臺,我們定期回訪。電子化管理讓養老工作更加精準,也保證了老人們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務。”
據億嘉幫家政總經理秦霞介紹,張北縣居家養老服務2020年9月開始運營,2021年10月到2022年10月因新冠疫情原因暫停一段時間。從2022年10月恢復運營后,截至2023年底,共計服務特殊困難群體5499人,提供服務70364次。“現在,老人們已經把社工當成孩子相處,從社工傳回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到老人的開心和滿足。”秦霞笑著說道。
打掃衛生、農活幫干、洗衣服……后臺記錄的服務類型,看起來日常又簡單,但這全部是老人們最真實的需要。
80后的田海麗去年10月下旬經過崗前培訓,正式加入社工團隊,包含丁玉貴在內,她和“搭檔”一共服務了103位老人。“老人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有位老人每次去都讓我們做一頓莜面窩窩,就很開心。能陪伴他們,我們也生活的有意義咧。”田海麗發過的工作照里,每一張都干勁十足,笑容滿面。(河山新聞記者 王松 通訊員 翁曉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