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向“綠”而行,是陽原縣始終堅持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陽原搶抓“首都兩區”建設機遇,依托本地優勢資源,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新能源產業布局,提升傳統產業含“綠”量,為本地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同在一片藍天下·‘首都兩區’建設全媒體采訪行”活動采訪團走進陽原縣,“零距離”感受綠色產業發展在這里的脈動。
新型儲能的大型“充電寶”您聽說過嗎?在陽原縣經濟開發區,記者見證了這款高科技“充電寶”的生產過程,感受到了新質生產力迸發出的蓬勃力量。
小內核大能量
小體積能迸發出怎樣的大能量?
在位于陽原縣經濟開發區的海巢(陽原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廳中,一個個好似筆記本電腦大小的藍色長方體看起來并不特別,實則它們卻是低調的“實力派”。“磷酸鐵鋰的電芯是儲能系統最核心的部件,現在有280Ah和314Ah兩種規格,內存電量分別是0.9度和1度。別小瞧這0.1度電,背后可是技術上的不斷革新。”公司副總經理蔡軍介紹道。隨后,他指向旁邊一個“黑箱子”告訴記者:“這就是新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在陽原落地后生產的核心產品——PACK電池包,里面有52個電芯,相當于有52度電的電量。”正是依托這一個個的電池包,產品可實現從50多度電到5000度電的生產跨越。
“儲能電池就如同一個個移動‘充電寶’,將電存儲在里面,根據不同需求進行組裝。需要時,它就是一個備用發電源,現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企業、商場、戶儲等多種場景的應急用電,是目前市場上綠電儲能發展的新方向。”蔡軍說,其實綠色能源距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小電池大產能
眼前這些存儲綠電的“迷你”電池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一個個問號在新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工廠被悉數解開。
走進4000平方米的儲能工廠生產車間,智能生產線正有序運轉,工人們認真監控著電腦上的各種數據,每一道工序高效銜接。在生產線的第一個環節“電芯上料區”,只見一只機械手臂將一個個電芯抓取到線上的卡槽中,通過傳送帶輸送到測試區,一旦發現有異常便會及時處理,合格的電芯會進入下一道工序中,最終,經過貼膠、堆疊、擠壓整形、極性檢查等多道工序后,每13塊電芯堆疊形成了電池包的初級形態,它有一個專業名稱叫作“模組”。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生產的結束,加工完成的模組會被繼續送往另一條生產線進行組裝。同樣,在這里會經過固定、安裝、檢查、氣密、測試等10多道工序后,由4個模組、52個電芯組成的電池包才算合格下線。
記者看到,下線區整齊地擺放著700多個電池包,即將裝車運走。“訂單量非常大,已經排到了明年六七月。為了保證交付時間,最近工人們開始雙班輪崗,加班加點保生產。”蔡軍說,“等線上這批訂單完工,我們會對生產線進行調試,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定制化,滿足客戶個性化使用需求。”據了解,從2023年7月新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開工建設,到今年4月第一批儲能產品正式下線,目前,該項目年產能可達2GWh,產值可實現10億元以上。
小切口大發展
新型儲能“充電寶”真正實現了“陽原造”。這條路,實則是陽原縣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將生產出的“綠電”進行消納,成為一個亟待解決課題,新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則給出了一條新的路徑。正是基于該項目的創新優勢,陽原縣積極延鏈、補鏈,同步將“大唐建設陽原共享儲能電站”項目引入經濟開發區。該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新型儲能電池生產項目則會為其提供配套支持,屆時,儲能電站將實現年均充電量17100萬kWh,放電量15300萬kWh。這不僅是一組亮眼的數據,更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項目在滿足大唐新能源項目并入電網需配置儲能裝置的政策要求同時,還能有效解決周邊新能源棄電問題,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新能源產業是陽原縣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經濟開發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兩個項目相繼落戶在這里,實現強強聯手,對全縣延長新能源產業鏈條,打造全產業模式,促進新能源產業多元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陽原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陽原縣扎實推進“首都兩區”建設,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過程中,利用優勢資源,挖掘潛在資源,聚力外來資源,依托經濟開發區這一承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平臺,上下游企業不斷在這里匯聚,產業鏈條持續完善,區域集群效應日漸突顯,先后引進了2GW異質結光伏組件生產、儲能電池PACK生產、共享儲能電站等上下游項目,構建了從研發到生產、從儲能到應用的全方位、多層次新能源產業生態。(河山新聞記者 韓潔 攝影 武殿森 通訊員 田建輝 仝輝 楊永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