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零散“閑地”變產業發展“熱土”
宣化區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異地入市”
連日來,宣化區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二期工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預計今年10月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將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200多人。
這一切,和宣化區實施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密不可分。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重點項目,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是宣化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兵。近年來,按照“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邁進發展“快車道”,亟需擴建升級,但由于旅游用地比較分散,擔心出現違法占地行為,一直無法建設。
得知企業用地困擾后,張家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宣化分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主動服務,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異地入市”的方式為企業辦理了7.97畝土地的用地手續,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喚醒“沉睡”土地
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項目是宣化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2023年,作為全省21個試點縣(區、市) 之一,宣化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拉開了序幕。當年3月,制定出臺了《張家口市宣化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實施方案(試行)》《張家口市宣化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當年7月,張家口霄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通過競拍的方式競得洋河南鎮東甘莊村一宗地塊,當年10月,該公司拿到了全省首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不動產權證,隨后完成了全省首筆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的授信業務,成功拿到了張家口銀行500萬元貸款,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自頒發全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首證、辦理首筆抵押登記業務以來,宣化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截至目前,已入市交易土地24宗、面積351.67畝,成交總金額0.5725億元,實現農民集體收益0.4866億元,農民集體收益占比達85%,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農民從中獲益。
“去年,宣化區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收入分配、金融機制取得了一系列全省創新,這個屬于‘就地入市’,但我們也面臨不少需要大膽探索的挑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宣化分局局長劉衛東告訴記者,宣化區下轄14個鄉鎮,作為工業大區、礦業大區,全區村鎮閑置宅基地、廢棄工礦地、廠房等低效利用建設用地規模達1.4萬畝。但受開發邊界限制,農村建設用地分布零星、分散,難以成規模、成片高效開發利用,面臨著有需求無土地、有項目無指標、有地塊無項目的現實困境。
打通堵點難點
如何將分散地塊集中利用起來?面對諸多共性問題,宣化區作了大膽探索,今年出臺了《張家口市宣化區異地調整入市實施意見》,創造性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異地入市政策。
該政策將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與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政策進行有效對接,在建設用地規模不變、總量平衡的前提下,拆除低效廢棄的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高標準農田,將騰退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對應使用到有需求、有項目,無建設用地指標的區域,通過先墾后用、入市出讓方式,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指標平衡高效使用。
具體工作中,梳理了全區集體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現狀、規劃、配套進行入庫管理。根據項目類型分類施策,將有項目、有地塊的啟動入市程序直接供地;位置優,暫時無項目的地塊,提前完成規劃配套,列入儲備;有需求、有項目、無地塊,或者地塊無法直接入市,達不到入市條件的,同時形成項目需求包,做到建設用地指標平衡統籌,精準高效使用。
按照這樣的思路,宣化區在龐家堡鎮集中復墾200畝廢棄工礦地,將騰退出的建設用地指標,精準化、節約化、集約化使用到鄉村旅游等重點項目。“當前,我們正在集中入市5個鄉鎮7個村22宗地塊,使用面積105.06畝,有效解決桑干河大峽谷、黃羊山文化園旅游,物流倉儲,機械制造等五個項目用地難題。”劉衛東說。
兼顧各方收益
“兼顧各方收益才能做到滿盤皆活。”在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同時,宣化區建立了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三位一體”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機制,村民主體、發展共享,除入市土地成交總價款的15%繳納至區財政賬戶外,85%入市收益直達村集體,積極推動改革紅利多方共享,極大調動農村集體組織積極性。同時,入市成交的出讓金中一部分作為補償款分給村民,一次性增加農民收入;另一部分留給村集體,發展村里的公益事業和特色產業,用來壯大村集體收入。
做好異地調整用地入市,土地復墾也是關鍵。宣化區提出,由復墾方、使用方、監管方三方簽訂《異地調整自行協商協議》,一宗復墾,多宗使用,按畝平均成本,一宗一算,入市地塊出讓金列支復墾費,切實實現復墾費有保障。在建設用地指標不變的前提下,盤活增加全區耕地面積,形成了一宗地多方受益的良好效果。
“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盤活農村集體閑置存量建設用地,進一步完善配套試點政策和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等服務體系,提升自然資源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劉衛東說。(記者 楊曉樸 通訊員 于明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