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改革,全力完成好高質量發展這項首要任務
張家口日報記者:對比周邊市、縣,橋西區最大的優勢在哪里?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
尚秀偉: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突出優勢。
一是文旅資源優勢突出。橋西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全區有大境門、安家溝、檀邑溪谷文化園3個4A級景區,張家口堡、察哈爾督統署2個3A級景區,以及水母宮、八角臺、清河影視基地等景點。特別是張家口堡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是張家口的“根”和“魂”。堡內保存有478個明、清時代及民國院落,國保文物單體建筑33處,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下一步,我區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質量推進“文化橋西”建設,全力打造以“張家口堡+大境門+張庫大道”為主的“大好河山”文旅品牌。
二是公共服務優勢突出。橋西區是教育大區、醫療大區。在教育方面,基礎教育工作在全市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打造了橋西教育“金字招牌”;在醫療方面,全市唯一一所省屬三級甲等醫院河北北方附屬第一醫院,以及市屬三級甲等醫院張家口市第一醫院都坐落在我區。下一步,我區將放大教育、醫療等優勢效應,積極對接引進京津地區優質資源,切實推動橋西向教育強區、醫療強區邁進。
張家口堡中營署
張家口日報記者:圍繞高質量發展理念,橋西區在發展思路和路徑上做出了哪些新調整?
尚秀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充分凸顯了高質量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橋西區始終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立足區情實際,提出全面建設“文化橋西、實力橋西、宜居橋西、綠色橋西、活力橋西、幸福橋西”的發展目標,明確了“33315”工作思路,將全區分為蘇豐新區、西溝文旅康養區、城市功能核心區三個區域打造,做精做優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商貿服務業“三大傳統產業”,做大做強體育文化旅游康養產業、可再生能源產業和大數據相關產業“三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區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活力迸發,考核成績逐年穩步上升,2023年橋西區領導班子被評為優秀等次。
張家口日報記者:您認為好的營商環境應該是怎樣的?目前橋西區的營商環境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尚秀偉: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什么是良好的營商環境?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辦事不求人、少跑腿、不折騰,有人管事,能辦成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為我們錨定了方向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橋西區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頭號工程來抓,343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綜窗受理,創新建立“延時服務”“預約服務”制度,做到“高效辦成一件事”;率先在全省創建“政務服務云幫辦”平臺,被列入省工作試點;創新成立“稅小幫”工作室,典型經驗被中國稅務報、河北改革動態刊發;殘疾人事項村(社區)綜合服務站代辦、企業開辦“智能化無干預審批”“個轉企”等被列入省、市試點;扎實做好殘疾人事項幫辦代辦工作,相關典型經驗半年內2次獲得中國殘聯主席肯定性批示。2023年我區優化營商環境考核位居全省49個同類市轄區A等級。下一步,我區將樹牢“最多跑一次”的服務理念,全力助企紓困,切實將橋西打造成為“服務高地”“政策洼地”“投資創業的首選地”。
張家口日報記者:橋西區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制約因素,又是如何實現突破的?
尚秀偉:橋西區地域狹小,發展空間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針對這些情況,橋西區將蘇家橋區域與周邊毗鄰村落統籌發展,連片打造蘇豐新區,為橋西發展拉開空間,同時建設220伏變電站,為項目建設提供能源保障,完善園區交通路網、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集電力、通訊、熱力、給水等于一體的道路地下綜合管廊,提高項目承載能力。我們提出“一產特色增效、二產實現倍增、三產提質提效”的產業發展思路,省重點項目在2022年度實現近5年零突破的基礎上,2023年將總投資30億元的特變電工項目申報為省重點項目,谷芮環保、杰星電子等項目投產達效,斯必高、佰匯醫藥等項目擴模升級,一批立區型、支柱型項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搶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機遇,新注冊成立1家央企三級子公司,疏解1家央企三級子公司。成立國有企業新西旺集團,整合資源、壯大力量,于2024年7月31日成功獲評“AA”主體信用等級。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蘇豐新區建設,按照“三全四聚焦”招商工作思路,即“全口徑招商、全流程招商、全員招商,聚焦優勢產業開展招商、聚焦央企二三級子公司開展招商、聚焦工業倍增開展招商、聚焦產業短板開展招商”,著力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張家口日報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橋西區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謀劃和舉措?
尚秀偉: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導、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區認真落實省委“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工作部署,扎實推動文旅發展提質增效。
一是張家口古城展現新面貌。嚴格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我帶隊到平遙古城、忻州古城、三坊七巷等地考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創新提出打造“張家口古城”概念,明確了“古城概念、動靜分區、街區模式、點軸開發”的未來發展方向和“保護為主、適度利用,規劃引領、立法保障,市場運作、社會支持,發展為要、民生為先”的保護利用原則。啟動實施張家口堡近年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整治工程,建成口皮博物館、金融博物館、老照片展和“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展“兩館兩展”;推動建設全省首家在國家級文保單位建成的國有圖書館——掄才書院圖書館;提出的《張家口堡保護利用條例》,從起草到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歷時1年9個月正式實施,成為張家口首部關于文物保護開發利用的地方性法規,填補了全市文物保護立法領域的空白。
二是文旅品質邁上新臺階。提出并重點打造的以“張家口堡+大境門+張庫大道”為主的“大好河山”文化生態傳承展示核,被省委、省政府納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張家口)建設規劃》。大境門景區被評為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明德口街被評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檀邑溪谷文化園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水母宮景區被評為省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及誠信文明示范景區,清河影視基地被授予“中國軍事影視城”稱號。
三是文化影響力實現新提升。連續兩年舉辦大境門古長城越野賽,共吸引國內29個省市,以及荷蘭等9個國家4000余名跑者參與,活動內容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刊登。積極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依托張庫大道文化資源,打造以稍道溝村酒坊醋坊醬油坊、南天門村蒲公英種植基地等項目為主的和美鄉村建設示范帶。創新提出保障游客權益“先行賠付”,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搶抓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重大機遇,圍繞“張家口古城”概念,推進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打造北京等周邊游客周末休閑旅游首選目的地。
張家口日報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在民生保障方面,橋西做了哪些工作?
尚秀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橋西區是老城區,老人、小孩多,人員居住密集,如何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始終是區委高度重視的問題。
我們認真落實市委“五個全覆蓋”工作要求,持續實施好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針對區內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橋西區在全區52個日間照料服務站全覆蓋的基礎上,高標準打造了7個精品日間照料服務站,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為了解決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難心事,在全區44個社區打造居民議事廳。這是一個居民群眾表達訴求、我們回應解決居民群眾關切的平臺。社區干部每周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區級領導也全部下沉到街道社區,現場研究、現場指導、現場協調群眾反映的問題,52個區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實現資源有效整合、統一協調調度,做到讓居民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解。這項制度在推行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們梳理總結出一批典型經驗做法,形成《居民議事廳典型案例100例》,為今后進一步深化居民議事廳服務功能、推動社區服務提質增效提供有益借鑒。
以“民之所盼”為“政之所向”。我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在于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善政、興業、惠民”,在民生改善上持續用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努力把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張家口日報記者 亢春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