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
北大人民醫院專家在懷來院區帶教
北大人民醫院懷來院區開展“健康走進懷來”義診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醫療保障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切實為懷來縣及周邊百姓解決群眾異地就醫、看病難等問題,懷來縣委縣政府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深入對接溝通,積極推動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項目落地,2022年7月1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園區正式開診。
29個專業科室,130余名專家入駐,成立5個專家工作室,開展76項新技術/新項目,雙向轉診400余人,全面梳理和規范18項核心制度,以師帶徒形式培養30余名進修人員,對17所鄉鎮衛生院和275個村衛生室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基層醫療人員1100余人次,建立起五大中心和急診急救中心……這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數字,一個個令人振奮的變化,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兩年來快速發展的“腳印”。
兩年來,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本部的幫扶、帶動下,京張兩地緊密合作、破解難題、同質發展,從管理理念到醫療技術、從人才發展到專科建設、從服務水平到就醫環境,都有了質的飛躍,真正將國內頂尖診療服務送到懷來老百姓家門口。
全面托管——翻開發展“新”篇章
從北京市西直門到懷來縣是100多公里的距離,是40多分鐘的高鐵車程,也是兩年來京張兩地醫療合作的“巨變”之路。
為共同總結兩年來的成果,7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俊一行赴懷來院區進行調研。剛進醫院,王俊院長就親切地說“這里也是我們的家”。王俊院士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懷來院區取得的成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真心”幫扶、懷來院區“真心”配合、懷來縣委、縣政府“真心”支持的結果。
兩年來,秉承著“輸血”與“造血”的理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采用托管合作模式。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派駐執行院長、醫療院長組建懷來院區領導班子,引進醫院先進的管理理念、診療技術和優秀人才,著力構建資源共享、利益共享、便民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在優化科室方面,臨床學科由14個精細化分為20個,全部落實“雙主任制”管理模式,由派駐專家擔任學科主任負責科室總體發展規劃,院區原科室主任擔任執行主任負責日常運營與管理,雙方合作促進科室技術整體提升。全面推行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為主要內容的6S精益化管理,重新規劃設置急診科面積由444㎡增加到1053㎡,新組建ICU、康復、體檢、中醫等科室,改善就診環境,優化就診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醫療行為進一步規范,全面保障患者就醫安全。另外,先后成立5個專家工作室,通過定期開展坐診、教學查房和合作手術等工作,不斷擴大臨床專科輻射影響力。同時,推進懷來院區與本部醫院診療標準同質化,建立起“懷來院區收治—北大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懷來院區康復、復診”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對疑難雜癥及時轉診,截至目前累計完成轉診435人次,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醫療服務。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專家何晉德擔任了懷來院區醫療院長,同時帶動懷來院區胃腸鏡診療能力。他介紹,剛來之初,他從調整學科結構和管理制度、建章立制規范流程和崗位職責、狠抓病歷書寫、加強三基建設、抓好學科發展提升技術水平五方面開始入手。針對人員不足的短板,“真教真學”培養專科復合型人才,多抓常見病、慢病管理和腫瘤預防。今年已開展診療395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9%。
設備更新——提升醫療服務“硬”實力
對縣級醫院來說,醫療設備短缺落后是嚴重制約發展的一個瓶頸。
對于這一點,駐扎懷來院區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景儒感觸頗深,“雖說懷來院區有張家口市所有縣內唯一的神經外科,但總體基礎比較差。”2023年4月顯微鏡設備到位,懷來院區有序開展了顯微鏡血管內治療的培訓,逐步開展了顱內腫瘤切除、動脈瘤夾閉等相對復雜的手術,為200多名患者提供了服務。
不僅在神經外科,懷來院區先后投入資金購置了雙源CT、血管造影機、ICU中央監護系統、重癥搶救設備、鉬靶乳腺數字X光機、手術顯微鏡、肺功能檢測儀等多臺件高級醫療設備,提高危急重癥患者救治水平。
“智慧就診”模式也是懷來院區著力推動硬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積極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新增分診屏,明確患者就醫秩序;完善院區微信公眾號,開通線上掛號、線上繳費、床旁結算等便民功能;同時增加自助機、到診登記和叫號系統;調整候診椅位置、數量,掛號條上提示就診科室及具體房間;門診非醫療空間騰挪,調整科室診間分布……患者就醫體驗得到了明顯改善。
設備更新讓治療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以皮膚科為例,兩年來逐漸開展了激光治療、皮膚影像等亞專業發展,“我們從零開始,有望一年能完成500多臺手術,解決患者需求,真正做到大病不出縣。”懷來院區皮科主任秦錄如是說。
帶教幫扶——讓群眾“近”享醫療資源
除了“硬件”,醫療技術和人才是制約懷來院區醫療服務水平提升的又一塊短板。通過“帶教”“進修”等人才的雙向交流,懷來院區的醫療服務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從2023年3月做了第一例冠脈造影介入手術后,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134例。”兩年來一直駐扎懷來院區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馬玉良自豪的說,“我們從人才培養入手、以點帶面,手把手傳授技術,目的就是讓當地醫務人員能夠像我們一樣勝任這個崗位,讓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等復雜情況的病人就地得到及時救治。”
懷來院區的普外科醫生李永強上半年有幸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疝和腹壁外科進修學習。“在這里,我不僅收獲了知識,拓寬了眼界,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的學習習慣,帶回‘人民精神’,不斷努力進取、追求卓越,為今后的醫學之路增添了無盡的動力。”他說。
兩年來,北大人民醫院分批派出29個專業130余名專家到懷來院區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業務指導,懷來院區派出40余名技術骨干到北大人民醫院學習,成功開展關節鏡微創手術、結腸癌CME等新項目/新技術76項;通過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的建設,完成靜脈溶栓89例,胸痛患者救治419例,造影205例,冠狀動脈介入相關手術48例,醫院順利通過二甲復審。
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不僅讓懷來當地人享受到了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吸引縣外、市外乃至省外的患者前來就醫。“縣外、市外、省外的年門急診量均增長20%以上,住院的病人達到30%~50%的增長率。三四級手術每月超過100臺……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和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懷來院區黨總支副書記、執行院長王泠介紹道。
在提升懷來院區醫療服務水平的同時,北大人民醫院通過建設緊密型醫聯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聯合轄區鄉鎮衛生院,舉辦“健康走進懷來”大型系列健康咨詢活動9期;組織各類學術講座31次;結合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開展北京名醫基層培訓項目,培訓基層醫務人員210人次;開展每周跟班學習,有效提高鄉村醫務人員診療能力……一系列舉措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增強了群眾的健康獲得感。(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高成 楊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