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沽源縣的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是灤河、白河、黑河的源頭,被譽為“三河之源”和“京津水塔”。歷史上,這里的濕地面積非常大,境內濕地資源豐富。近年來,這里努力做好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文章,水資源保護與治理方面成效顯著。
富集鳥類資源
閃電河,蒙古語“相德因高樂”意為“上都河”,古稱“濡水”是灤河的源頭,因形似閃電,又得名“閃電河”。就在今年,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被省林草局認定為我省第一批“鳥類天堂”。
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地處華北平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隆起帶,有山地、丘陵、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河流、湖泊、庫塘等各類資源,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典型多樣的生物群落,不但是草原生物的富集地,而且是我國主要鳥類遷徙路線的東部通道,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鳥類遷徙路途中的重要中轉地和覓食地。
提起閃電河的“飛鳥”,公園工作人員劉志哲最有發言權?!伴W電河濕地的鳥類達222種。在遷徙季節,鳥類單日數量最高有10萬只以上,同比2023年單日數量增加15%左右。”劉志哲告訴記者,今年,灰鶴、鴻雁、豆雁、小天鵝遷徙季節駐留時長同比上年度增加了7天左右。今年4月,公園首次監測到羅紋鴨9只,10月首次監測到瀕危鳥類紅鸛(火烈鳥)1只。
在濕地管理處,記者了解到,記錄數據最大的大鴇種群達到 59只,最小的種群也有 10只左右。在繁殖季節,草原湖鳥島上有數千對鳥繁殖,主要有棕頭鷗、普通燕鷗、環頸鸻、黑翅長腳鷸等 20多種。
2022年,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編纂出版《閃電河濕地鳥類圖譜》,對閃電河濕地鳥類資源進行了系統梳理,共記錄鳥類22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由4種增加到1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由27種增加到38種。
建成觀鳥打卡地
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成立于2009年,總面積4119.9公頃,呈狹長形,分濕地保育區和合理利用區。2012年,又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省級濕地公園——葫蘆河省級濕地公園,對葫蘆河流域內的6790.47公頃濕地進行管理。
在灤河神韻風景區,公園投資建設了濕地宣教科普平臺。走進該平臺,仿古景區門、長城墻、觀賞防護性棧道、觀賞亭、濕地文化苑、游客中心、各類功能性木屋和濕地風情宣教街等一應俱全。
同時,濕地公園還建有濕地觀鳥園野生動物科研監測平臺。包含了觀鳥長廊、觀鳥步道、木質半封閉觀鳥樓和宣教室、室外標本室、鳥類救護站等。平臺內堆建了鳥島4座,營建了條帶狀鷺類筑巢區域。這些區域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和休養環境。
科普宣教與科研監測平臺是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科學規劃、完善設施的縮影之一。2018年,沽源縣編制完成了《沽源縣濕地保護利用規劃》與《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9年編制完成《葫蘆河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三個規劃的完成和實施,讓沽源縣的濕地保護工作有的放矢,更加規范。
2022年,沽源縣又編制完成《沽源縣公雞淖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詳細規劃》(征求意見稿),該規劃擘畫了公雞淖未來5-10年的發展藍圖。2023年,啟動了《葫蘆河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修規工作,合理調整功能分區,科學提升濕地生態修復水平。
釋放“生態紅利”
初冬時節,位于平定堡鎮馬坊子村旁的公雞淖,水天一色。日落時分,數以萬只的大雁等候鳥形成鳥浪,鋪天蓋地向公雞淖的濕地飛去。不遠處是忙碌一天歸來的村民,人與飛鳥組成了一副和諧共生的自然畫卷。
沽源縣是“首都兩區”建設的核心區,生態恢復給了濕地公園“第二次生命”。全縣實施山水林田湖項目,大力推進圍欄封育、植被恢復、水源涵養、鳥類棲息地建設、河流水系恢復、山洪溝治理、智能監控“七大工程”。連續多年來,先后又實施了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和葫蘆河省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通過有力手段,公園濕地系統實現有效保護和恢復,“草原水城”持續綻放生態之美。
圍繞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進程,沽源縣通過改善濕地公園周邊生態質量,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濕地公園周邊有19個村正逐漸發展成為旅游村,吸納1400多農戶、3000多名群眾從事旅游服務業,助推當地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用具體舉措唱響“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熱情邀約,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
(記者 馬國萍 通訊員 史亞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