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春節剛過,記者走進張家口赤城縣雕鶚鎮大倉村的蔬菜大棚,棚內一股熱氣撲面而來,一串串嬌艷欲滴的西紅柿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
這暖意融融的大棚就是張家口禾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的科技大棚,而崔萬霞就是因蔬菜大棚而 “改頭換面”的村民之一。
“你看, 棚里高懸的那塊電子顯示屏上不僅顯示著室內的溫度,還顯示著濕度、土溫、土濕、光照以及二氧化碳等數據,通過對棚里各項指標的監測,就能自動或手動控制大棚的卷簾、外遮陽、補水及通風設備。” 崔萬霞興致盎然地告訴記者,通過放簾、起簾、通風等技術操作,可以保持棚內各項指標的穩定,保證農作物的良好生長環境,每個棚還配有水肥一體機,可以自動施肥和補水,省了不少人工,平時只需要一個人打理。
崔萬霞家一共4口人,幾十年就靠著種玉米大田為生,靠天吃飯,收成全看老天臉色,微薄的收入讓他們成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村里沒有大棚時,她每到夏天就到周邊鄉鎮打工,摘花種樹、搬磚抹泥都干過, 盡管如此,每年也只能工作120天左右, 補貼家用。2020年11月,大倉村引進了張家口禾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蓋起了蔬菜冬暖式日光溫室。崔萬霞成為公司的長期工,夏天日工資100元,冬季90元,守家在地有了穩定的收入。
自從有了大棚, 崔萬霞可長了見識。 “您再看這堵墻, 足有5米多厚,底部能達到近8米,高6.5米。為了應對極端天氣,大棚還配了增溫設施。去年冬天連續三天零下三十多攝氏度,因為有了這套設備,我們沒有一點損失。”崔萬霞得意地說。
赤城縣從2019年開始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定點幫扶,棚里的這些 “高科技” 都是幫扶的結果。 現在已經有50項北京科委的農業品種和技術正在縣里18個農業產業園區推廣, 而且還有專家進行定期技術培訓。
“現在我開始學習科學育苗, 保證果實大小均勻、品相好看,這樣不僅收成高,還能賣上好價格。前年冬天,大棚的蔬菜錯季上市,畝產西紅柿2萬公斤,收益在5萬元左右。”崔萬霞介紹。
大棚的引進不僅讓崔萬霞有了穩定的收入,農業新科技帶來的高收益也把她的心 “攪熱了”。
“今年村里還要流轉村西面的土地再建22個大棚。 公司說了, 鼓勵村民承包大棚, 每畝棚年租金6000元, 而且公司還負責保底銷售,我得把握機會好好學技術,心里有了底,種地也能種出大名堂!”崔萬霞對未來充滿著憧憬。(記者 宋錦豐 通訊員 張麗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