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實現振興,關鍵在黨建引領。張家口赤城縣樣田鄉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群眾富、鄉村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近日,赤城縣樣田鄉黨委書記閆志強就如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樣田鄉有什么好的經驗?
閆志強:首先是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通過“回頭看”排查及打擂比武,不斷增強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增強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召開推進會議,對“大討論”活動進行學習、宣傳,做到班子成員集中研討,村“兩委”干部意見廣泛征求,形成工作清單,抓好工作落實;其次,深入開展樣田鄉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工作,針對未消除風險的人群,持續給予針對性幫扶措施,幫助因病支出較大戶落實醫療救助、防貧保險等政策,減少醫療支出,同時落實低保、公益崗、產業幫扶等增收措施促進其增收。針對低于國家脫貧人口收入平均水平的人群,制定增收計劃,從產業、就業、社會保障等不同方面制定了詳細的幫扶措施,確保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發展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樣田鄉在這方面有什么創新舉措?
閆志強:我們以黨建串聯打造產業堡壘,利用大黨建聯席會議機制,組織蔬菜種植大戶參與,形成黨員帶頭、群眾積極響應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樣田蔬菜在市場、技術、物流、品質等方面競爭力,引領樣田蔬菜產業逐步向中高端邁進,并在此過程中發展和考驗黨員,夯實堡壘,目前已召開一次季度會議,共32個種菜大戶參加,其中入黨積極分子3人;實施下馬山村設施農業園區項目,建設凈面積22畝冬暖棚,打造體驗農業游、教學農業游,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樣田鄉蔬菜產業多元發展,助力蔬菜產業進一步升級換代;用政策資金吸引社會投資,將村民宅基地統一進行流轉,同時由村委會將山泉水、山野菜、野松蘑等資產入股,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持續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對示范片區內5個村集中開展環境整治,大力提升片區村莊面貌,將其打造成吸引市民下鄉的亮點;建設小西溝村荒坡經濟林示范項目,利用荒山荒坡建設櫻桃、雞心果、西梅經濟林示范園共計30畝,大力挖掘荒山荒坡潛力,讓生態振興產生經濟價值。
記者: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樣田鄉是如何補短板、強弱項的?下一步有什么具體規劃?
閆志強:鄉村振興離不開百姓,通過黨建引領充分帶動百姓自治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將提高村莊衛生標準,全鄉所有保潔員統一由鄉環衛隊考核績效,實行每天一掃,做到日清日凈;推進“人畜分離”,以疏為主,劃定村莊適合養殖區域,以堵為輔,加大影響環境及違規放養的處罰力度,目前樣田鄉“人畜分離”工作基本完成;堅定推進農村廁所改造,掌握農民改廁意愿及對戶廁改造需求,自下而上,逐戶申報,改廁工作目前順利進行。下一步,樣田鄉將落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心村、示范片建設。在樣田鄉示范片區實施的樣田村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白河水質提升項目、村級文化服務提升項目以及鄉村旅游項目,掛圖作戰,倒排工期,把準各個時間節點,做到有序銜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確保按時完成建設任務。(記者 宋錦豐)
從破敗不堪的房屋變身生機盎然的游園,從年久失修的閑置房變為人人追捧的網紅民宿。如今,打卡赤城縣樣田鄉的任意一個村莊,都能看到一幅景美、民富的鄉村新圖景。
近年來,樣田鄉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黨建”工作理念,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抓手,在鄉村建設和治理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凝聚發展合力,為鄉村振興增添動力,以產業發展帶動一方百姓致富。
“紅色賦能” 擎起鄉村振興強大動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赤城縣樣田鄉堅持把“富腦袋”和“富口袋”一起抓,組織鄉村干部集中學習6次,邀請縣黨校老師到鄉培訓3次,黨員干部手寫學習心得體會30余篇。同時,從思想引領、組織保障、人才支撐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配套措施,成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基層黨建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責任上肩、措施到位、工作提質,同時,在鄉里成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顧問團,實現專業的事有專業的人指導。
在赤城縣樣田鄉的盛豐農業科技園區內,一排排蔬菜大棚有序鋪開。大棚內,一棵棵生菜鮮翠欲滴,整齊碼放在器皿中,褶皺的葉子里裹藏著撲鼻的清香,園區大棚內的水循環栽培技術、安裝的防雹網不無彰顯了科技助農的魅力。
“我們園區占地200畝,有育苗區、蔬菜基質栽培區和水循環栽培區。”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喬仲河介紹,基質栽培的好處是種植密度更大,收獲周期更短。同樣的面積,在大田只能種植兩排生菜,利用層架式基質栽培可以種4層也就是8排,而且大田里一年只能收兩茬,現在可以收6茬,產值至少能提高六七倍。
正在園區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張玉蘭高興地說:“以前種玉米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才掙一千來快,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到這打工每天能掙120元,還能照顧家,日子比以前寬松多了。”
喬仲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畝800元的價錢流轉百姓土地,另外加上入股分紅和打工的收入,平均每月掙的錢就相當于過去一年2畝地的收成。在黨建的引領下,盛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的模式,帶動了當地百姓的持續穩定增收,其中還與當地20位種植大戶建立合作機制,百姓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全民共建 跑出鄉村建設“加速度”
初秋,行走在赤城縣樣田鄉的劉長溝村,平坦的道路、整潔的村容、別致的景觀,還有石頭砌成的亭臺水榭,一幅宛如江南水鄉美景映入眼簾。
“過去我們村路面坑洼難走,垃圾隨風飄散,可如今,村里垃圾場變成了小公園,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街道每天有人清掃,垃圾及時清運,就連街道兩側的圍墻也都畫上了彩繪,跟過去相比真是大變樣。”村書記李有成有感而發。
“赤城地處環京區域,青山綠水,生態資源豐富。去年,我們搶抓北京冬奧會籌辦機遇,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將整治提升工作放到迎接冬奧盛會、服務全市大局的高度去落實,干群形成空前合力、熱情高漲。”樣田鄉黨委書記閆志強介紹,去年春季開始,通過開展春季戰役、夏季清潔行動、迎“雙節”城鄉環境大清掃、“全域大清掃,清潔迎新春”等活動,推動全鄉人居環境日日提升、月月提質。
村莊保潔員是垃圾衛生清掃的一線人員,保潔員的管理好壞,直接關系村莊環境的干凈與否。
“每天早上我都習慣在村里轉轉,打掃打掃。看著村里建設的越來越好,打心眼兒里高興。”承擔著村里環衛職責的崔治芳坦言。
村里環境好了,村民共建家園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樣田鄉政府還抽調專人成立環境衛生督導隊,直接對各村保潔員進行培訓、督導、考核。環衛隊每天檢查各村環境衛生清掃工作,對各村劃分的保潔員責任區,進行實時督導。同時,根據鄉域分布特點,全鄉保留樣田村一個生活垃圾臨時堆放點,并嚴格按照“戶投放、村收集、第三方轉運”的模式,對所有23個村的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和清運,形成了入鄉整潔有序、過鄉風貌彰顯、離鄉印象凈美的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格局。
為有效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美化鄉村環境,樣田鄉還著力在養殖大村推行“人畜分離”項目,改變傳統門前屋后散戶養殖的陋習慣,使得全鄉人居環境提檔升級,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 趟出產業興旺富民之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時值夏末初秋,位于赤城縣城東南部15公里的樣田鄉小西溝村一派繁忙景象:田地里搶種赤芍、暖棚里喜獲豐收、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迎著暖陽,記者來到小西溝村,一進村口就被路邊色彩艷麗的各種輪胎工藝品吸引:彩色造型的卡通娃娃童趣呆萌,“奧運五環”“桌椅”“鐘表”雕塑環保藝術……小西溝村民們不僅繪制了景觀墻,還打造了“拾光小屋”“同心橋”等特色景觀,提升顏值的同還賦予了村莊新的文化內涵。
“從去年開始,村里結合人居環境治理,不僅在村里建設了景觀帶,還見縫插針地在道邊路邊和溝邊種植了2500株赤芍,今年又在小片地和空閑土地上繼續種植25畝金赤芍。”小西溝村黨支部書記何海軍介紹,赤芍花朵艷麗,既能給農民帶來增收,還能美化環境。目前,小西溝村已種植225畝赤芍,不僅帶動本村人就業,還輻射周邊鄉村。
“我們村多年來人口外流嚴重,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孩童留守。去年在全縣人居環境治理的熱潮中,村民們集思廣益改變村容村貌,環境美了,更激發了干部群眾發展鄉村旅游的動力。”何海軍說:“村子怎么建,村民說了算。”結合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小西溝村將村子進行翻修,從整體上提升了村容村貌。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去年,樣田鄉旅游項目兩棟“輕鋼別墅”民宿樣板房已落成,今年二期26棟民宿別墅正在建設中。項目投運后,一方面帶動村集體增收致富,一方面村民通過宅基地流轉賺取“租金”、民宿務工賺取“薪金”、農家菜農家飯館賺取“餐金”,穩定實現“三金”收入。
這些年,小西溝村的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正是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取得實效的真實寫照。通過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產業,拉動就業,才使得該村各項產業項目得以迅速全面的發展。
如今,在小西溝村,黨員真心為群眾服務,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村里的鄉村民宿產業、蔬菜大棚種植等各項富民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多點開花。在這個環境秀美、民俗文化豐富、歷史底蘊深厚的古村落,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礎上,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熱情,呈現出田園度假的新業態,全力打造了鄉村振興的新樣板,奏響了新時代全產業鏈發展的田園牧歌。(記者 宋錦豐)
【專題】強國復興有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