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生態日京津冀活動暨第二屆京津冀綠色發展大會在張家口市開幕
趙文鋒楊永君趙鵬高致辭 歐陽明高于貴瑞作主旨報告 李克良分享張家口市實踐成效
2024全國生態日京津冀活動暨第二屆京津冀綠色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耿俊 攝
8月15日,以“協同‘綠’動向新而行”為主題的2024年全國生態日京津冀活動暨第二屆京津冀綠色發展大會在張家口市崇禮區開幕。市委書記趙文鋒、省發改委主任楊永君、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趙鵬高出席并致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作主旨報告。市長李克良分享了張家口市碳達峰的實踐與成效。
趙文鋒表示,近年來,張家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后奧運經濟發展、“首都兩區”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牽引,綠色生態底色全面夯實,綠色能源引擎全面培強,綠色轉型升級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綠色發展大會已經成為貫徹國家戰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平臺,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舉措,必將為張家口交出高質量發展優異答卷注入新的動力活力。希望各界人士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張家口,多到張家口走一走、看一看,將創新試點、改革試點在張家口試驗,共享戰略機遇,共創發展未來。
楊永君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10年來,河北始終牢記囑托、踔厲奮發,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扛起生態環保政治責任,縱深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美麗河北從擘畫藍圖到深入實施取得了巨大成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為我們推動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我們將在創新驅動發展中闖出新路子,在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展現新作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彰顯新擔當,在聯建聯防聯治中開創新局面,努力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宜居的京津冀,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范區貢獻力量。
趙鵬高表示,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推進能源革命,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夯實“雙碳”工作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體制改革作出部署,這次大會既是貫徹落實全會部署的具體體現,也為推動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交流合作平臺。希望三地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協作、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綠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共同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突破,攜手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貢獻力量。
開幕式宣讀了中國氣候變化事務原特使解振華的賀信;京津冀三省市分別發布了綠色發展成果,并簽署了設備更新與循環利用合作意向。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為大會主辦方京津冀三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碳中和證書。
在主旨報告環節,歐陽明高作了題為《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前沿科技展望:新能源》的報告;于貴瑞作了題為《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作了題為《守護綠水青山走好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的報告。李克良以《擁抱“雙碳”時代探索“雙碳”路徑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加快高質量發展》為題,圍繞強化示范引領加速能源清潔低碳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保護修復提升生態固碳增匯能力、節約能源資源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分享了我市碳達峰的實踐與成效。
大會還設置綠色能源與節能降碳研討會、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會議、綠色金融與低碳零碳技術交流對接會、縣域經濟綠色發展交流對接會、設備更新暨能源裝備產品供需對接會、京津冀與長三角綠色發展交流對接會6場分會,以及張家口市全國碳達峰試點城市創新實踐研討會專場活動,推動各界人士分享經驗、促進交流,共同探討京津冀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與新機遇,努力形成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新格局。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及對外交流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馬愛民;省發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姚運濤,省政府參事高俊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吳躍,北京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王志偉,天津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魏宏;市領導陳沖、閆利艷、白晶,市政府秘書長張愛民等參加。(張家口日報記者 王海超)
【專題】市委書記趙文鋒活動報道專集
【專題】市長李克良活動報道專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