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擺脫貧困到高質量發展,農業提質、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鄉村振興的下一步發展,熱切關注,“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成為大家關切的焦點。大家一致認為,防返貧要輸血造血雙管齊下,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在進一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同時,要進一步深化產業、就業和科技幫扶,打造鄉村振興最硬底氣。大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在產業品牌打造、農業科技幫扶、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建言獻策,飽含深情的發言匯聚成共謀鄉村發展的最強音。
扎穩產業扶貧“根” 帶領群眾奔富路
張家口日報記者 孫媛
蘭進京
市人大代表
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深化產業、就業和科技幫扶,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持續增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這些內容,讓蘭進京對公司未來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大學畢業后,在同齡人紛紛奔向大都市的時候,蘭進京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開辦了蘭海畜牧養殖公司,在宣化區賈家營鎮西深溝村的荒山上建起了羊場,隨著公司壯大,他通過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家庭養殖,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脫貧致富,現有1000余戶養殖戶享受到了畜牧養殖產業紅利。
翻看著政府工作報告,蘭進京不忘根據報告謀劃著蘭海的未來。他告訴記者,下一步公司將秉持初心,做好產業開拓的同時,帶動養殖戶一起致富。利用“張雜谷”作為主要飼料草,培育新的肉羊品種,新建國家湖羊核心育種場,增加高品質湖羊種羊的供給量,輻射帶動周邊養殖戶,改變飼養品種,持續推動宣化區肉羊產業鏈的延伸。
在此基礎上,企業將通過形成“高端肉羊養殖+食品加工+有機肥生產+光伏發電”新型高效綠色的產業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大循環, 輻射帶動周邊農牧業的發展,通過產業、就業、科技幫扶,幫助脫貧人口就近就業促增收,持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打造知名產品品牌
張家口日報記者 孫媛
張占兵
市人大代表
張家口禾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兩會”期間,張占兵即使回到駐地, 仍在認真學習研讀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無疑給他做大做強企業提供了充足的信心。
張占兵經營的禾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鮮食玉米種植和加工的民營企業,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成為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的龍頭企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大力發展‘四個農業’和定制農業、都市農業,將科技、綠色、品牌、質量貫穿到農業生產各領域,集中打造優質雜糧等10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等內容,無不體現著黨和政府對提高和改善農產品質量給予的關心和關懷?!睆堈急硎?。
他說,如今企業發展勢頭向好,更要感恩奮進,努力回報社會。企業將以市 “兩會”精神為引領,圍繞持續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科技開發功能性健康產品、高端精品農產品,打造“中國好玉米”品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通過增加生產線、延長產業鏈,拓寬銷售渠道,擴大銷售市場等方式繼續做大做強企業,帶動更多的鮮食玉米種植戶持續增收,實現產業興旺與共同富裕雙豐收,為強縣富民貢獻企業力量。
傳遞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
張家口日報記者 郝大釗
孫喜玲
市人大代表
沽源縣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帶著全村人的囑托,孫喜玲從沽源縣大石砬村來到大會駐地,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市人大代表,孫喜玲說她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的內容最為關注。
來到駐地,孫喜玲迫不及待地拿起政府工作報告認真學習起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傳遞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孫喜玲說,只有認認真真學深學透政府工作報告,才能扎扎實實帶領全村人走好鄉村振興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產業、就業和科技幫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持續增收’,這為我們村探索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鄉村旅游業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大石砬村位于沽源縣長梁鄉東部約3公里處,過去是深度貧困村,全村585戶1414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07戶650人。近年來,該村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探索以發展森林文化為牽引,融入滿族文化元素,大力推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通過培育發展民宿旅游、發展金蓮花和食用百合種植等新業態,全村年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提高到11000多元,村集體收入由不足1萬元增長到近40萬元。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孫喜玲表示,下一步她們將繼續做大做強食用百合等特色種植業,做實做優民宿游、天路游、生態游等特色旅游業,努力把大石砬村打造成集生態康養、花卉觀光、民俗體驗、田園文化四位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培強蔬菜產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張家口日報記者 宋錦豐
張廣明
市政協委員
赤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政府工作報告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更堅定了我投身振興鄉村的信心和決心?!背喑强h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廣明說。多年來,赤城縣因環境優、空氣好而出名,當地農作物產地環境無污染,西蘭花、生菜、娃娃菜、彩椒、西紅柿、架豆及特色山野菜品質優良。去年,赤城縣蔬菜種植面積14.4萬畝,棚室蔬菜面積達到1.8萬畝,這讓該縣有了成為京北越夏蔬菜重要生產基地的先天條件。
張廣明告訴記者,赤城縣通過推進“一站一網一基地”建設,形成了“北京研發、赤城轉化”科技協作扶貧模式,不少農田和蔬菜大棚里結出了保證農民穩定增收的“致富果”,打造出“馬營西瓜”“赤城赤芍”2個地理標志品牌?!翱萍贾r是我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闭劦娇萍挤鲐?,張廣明說,全縣18個扶貧產業園區安裝了攝像頭及傳感器,實時將生產區圖像及溫度、濕度等參數傳送到物聯網管理平臺,提高了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如今這些園區已經成為赤城縣發展現代農業的樣板田。
他說,今年,自己和同事們將著力在打造地域蔬菜品牌上下功夫,堅持“商標興菜”“品牌強菜”,在成功申報“馬營西瓜”地標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地理標志認證,持續培強“赤城相見”“冰山梁”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區域公用品牌,逐步形成特色優勢蔬菜品牌,推動蔬菜產業更快更好發展。
科技幫扶給田地插上5G云翅膀
張家口日報記者 宋錦豐
張經宇
市政協委員
河北凱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為農民家庭的兒子,一名市政協委員,有責任和義務帶動農民奔小康,讓農民變為老板,企業變為打工者?!焙颖眲P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經宇在市“兩會”后又有了新的目標。
“通過十年和農民摸打滾爬發現,農民靠天吃飯,抗風險能力可以說無,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很容易返貧,只有在土地上下工夫,才能保障農民的幸福生活?!睆埥浻罡嬖V記者。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辈稍L中,記者了解到,亞麻籽自古就是壩上農民鐘愛的食用油原料,河北凱闊有限公司作為康??h當地的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免費向農戶提供亞麻籽種,并與農戶簽訂購銷協議,以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戶種植的亞麻籽,而且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了就業,聯動亞麻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脫貧攻堅期間,幫扶的鄉鎮從一個發展帶動到十幾個,帶動3500余戶貧困戶1萬多人穩定增收,同時解決了百余名貧困戶就業問題。
去年,張經宇以每畝200元的價錢又流轉了3.6萬畝土地,其中6000畝將用以打造5G云田,全部實施訂單種植、科學種植,農作物從種植到生產到餐桌全程視頻觀看,確保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真正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打造5G云田可以讓土地統一管理,降低生產種植田間成本,統一以后容易實施保險制度,降低天災風險,公司保底農民土地流轉金,收成后按照農民20%、村集體40%、企業40%的比例分紅,有勞動能力農民可以依托打工就業再掙薪水,讓農民實現穩定增收?!睆埥浻钫f,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將認真落實“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實現企業有效益、村集體有收入、群眾能增收,真正讓鄉村有效振興,讓農民真正富足。
讓鄉村文化“看得見、講得出、留得下、帶得走”
張家口日報記者 韓文濤
劉慧敏
市政協委員
自由撰稿人
在挖掘鄉村文化特色的道路上已經奔走了4年之久的市政協委員、自由撰稿人劉慧敏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方面內容格外關注。
自2018年起,劉慧敏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自愿加入到脫貧攻堅戰役中,再到現在致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四年的時間,她深入到蔚縣十多個村莊,挖掘當地文化底蘊,打造“一村一品”文化特色,用文化創意助力鄉村振興。“蔚縣是文化大縣,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有些村子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做的就是要讓他們認識到這筆財富,并把它轉換成能帶動村民致富的路徑?!眲⒒勖羲悸非逦?,梳理著這些年來的收獲,“好多村莊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打造了一間間原汁原味的農家院、特色民宿和特色民俗文化商品,很多農民當起了老板有了自己的客戶群和固定收入?!?/p>
“鄉村振興不僅要給村民謀出路,還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培根鑄魂工程來抓?!眲⒒勖粽f,應鼓勵更多文藝創作人才成為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骨干和生力軍,因地制宜地打造“看得見、講得出、留得下、帶得走”的文化元素產品。“看得見”就是要留下文化和文明的痕跡,整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文化站等各種文化設施,以及文化墻、大喇叭等文化陣地;“講得出”就是每個村培養村民作為文化講解員,用最樸實的話講村莊最古老的故事和村里的發展變遷;“留得下”要為每個村留下一支文藝隊伍,讓正能量的文化占領鄉村主陣地;“帶得走”要根據每個村不同的特色,制作出能帶得走的文化產品,利用這些產品講述當地的故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